殺出個黎明 第九章 鐵血遠征軍,殺出個黎明(第3/13頁)

緬甸是一個孱弱的國家,光靠自己,絕無可能扛住日本的侵襲!而它的宗主國英國,此時正被德國按在歐洲和北非狂扁,根本無暇他顧。即使有暇,英國人最先要保住的,也是其在亞洲最大最富饒的殖民地印度。其他類似緬甸的這種小殖民地,只能由其自生自滅了。至於同盟國中最強大的美國,在失去了太平洋艦隊之後,遠在萬裏之外的它想在短期內恢復曾經在東南亞的軍事存在,幾乎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美國、英國都無力發兵援救,緬甸該怎麽辦?

前面說過,中國對外聯系的國際通道已經只剩下西南的桂越、滇緬兩條公路。而此時法國人已經投降了,日本作為軸心國,作為勝利的一方,順其自然地接收了法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越南、老撾和柬埔寨,桂越這條國際通道也就被日本堵住了。

因此,中國的對外通道只剩下滇緬公路。一旦滇緬公路被切斷,中國的持久抗戰將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在決定命運的時刻,靠別人遠不如靠自己來得穩妥。所以中國決定自己組織遠征軍開赴緬甸,保衛自己的生命線。

蔣介石大出血,一口氣準備了三個軍,他自己的棺材本第五軍也在其中。

遠征軍組織完畢,隨時準備兵發緬甸。

發兵前,蔣介石也曾征詢英國人意見:What can I do for you?英國人回復:No,Thanks.

娘希匹,英國人自己不出力,居然還不讓我中國出力?

從表面上看,當時的英國人有四條強大的理由說No。

理由一,英國人自己還沒有想好守不守緬甸。

理由二,在緬甸還有不少英軍,應該跟日軍有得一拼。

理由三,不到萬不得已,他們不希望第三國軍隊進入其殖民地,萬一中國人賴在那裏不走了怎麽辦?

理由四,實在瞧不上中國軍隊的戰鬥力。一百年前,他們在鴉片戰爭中隨便派兩艘軍艦就能把清軍給滅了。這壞印象便一直留存了下來。

可惜,英國遠非百年前的日不落帝國,實力早被雨打風吹去,剩下的也就是表面風光和所謂的紳士風度了。

在緬甸的數萬英軍,面對歐洲人口中的“三流軍隊”——日軍的瘋狂進攻,敗得毫無紳士風度,一路狂竄。直到日本人一路追到了緬甸首都仰光,英國人這才知道著急,急呼中國遠征軍入境協防。

可是為時已晚,日軍已經深入緬甸,緬甸主要城市都已淪陷。英國人的自私和自負,令中國遠征軍錯過了大好時機。盡管如此,遠征軍還是決心馬上出兵。

遠征軍入緬

與此同時,同盟國在華盛頓召開會議,決定把緬甸、泰國、越南、印度與中國戰區合並,成立盟軍“中緬印戰區”,由蔣介石出任總司令。

此外,同盟國還空降了兩個大牌領導。

一個是美國人史迪威中將,出任戰區參謀長。

史迪威的優點很多。他在中國工作過一段時間,是個“中國通”。他畢業於西點軍校,學歷不錯,只是缺乏作戰經驗,但做事認真、性格堅強,是一名很有職業精神的軍人。他還有一個好靠山——馬歇爾,馬歇爾時任美軍陸軍總參謀長,既是總統羅斯福的軍師,也是拯救歐洲經濟的“馬歇爾計劃”的提出者。

伴隨這些優點的,是他的一個大弱點——性格缺陷,此人極其強勢,凡事喜歡自己說了算,別人甚至是領導反對也沒用。所以他跟領導的關系很差勁,從他給眾領導取的外號就可見一斑——蔣介石是“花生米”(意為笨蛋、沒用的小人物),羅斯福是“老軟腳蟹”。

此人來到“中緬印戰區”上班後,以羅斯福總統特使自居,自認使命是“監督”中國抗戰,行事十分高調。其帶兵打仗的本事另說。

其實,讓美國人派一個參謀長過來是蔣介石的主意。蔣介石的本意是弄一個聽話的“傳聲筒”過來,方便找美國人弄些免費的戰略物資和低息貸款,但他萬萬沒想到,自己居然請回了一尊牛氣沖天的菩薩。

另一個是英國人亞歷山大中將,出任戰區英軍總司令。此人曾在“敦刻爾克大撤退”中沉著冷靜地帶領英軍安全回到英國,也算是個人物。

中國遠征軍的總司令是衛立煌,但衛立煌因故未到,無法入緬。蔣委員長後來才發現人事安排失當,改派陳誠的忠實小弟羅卓英前去代理,副司令則是昆侖關一戰成名的杜聿明。

大家也看出來了:領導全是大牌,關系錯綜復雜——杜聿明要聽羅卓英的指揮,羅卓英聽中將史迪威的指揮,中將史迪威與中將亞歷山大不知道誰聽誰指揮,特級上將(蔣介石自封)蔣介石則在重慶遙控指揮。

盡管指揮體系一片混亂,那也只能打了,畢竟中國抗戰的生命港口——仰光已經懸於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