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北宋老命的“海上之盟”(第2/4頁)

送的錢還是一樣多,只不過換了個“弟弟”,同時收回燕雲的大部分。這個協議,從宋朝方面說太缺乏遠見了。宋徽宗太希望自己能一雪祖宗之恥了,把大金設想為像大遼那樣能夠遵守和約的“友邦”。大宋的安全全部系在金國的誠信上面了,風險之大,難以預測。

百姓都能看清的形勢,皇帝就是看不清。古語曰“肉食者鄙”,說的就是這樣的人——在高位上人模人樣的蠢豬!

“海上之盟”一定,徽宗就下令在河北一帶集結軍隊,準備要實現大宋的百年夢想了。

可是不巧,方臘起義爆發,徽宗只得打發童貫把集結起來的軍隊開往浙江鎮壓。事情一拖下來,消息就不免走露,徽宗怕遼朝聞訊發火,出兵來犯,於是對“海上之盟”又起了悔意,想罷盟。宣和三年,大金派使者來催大宋按原定盟約發兵,徽宗態度不明,滿朝大臣更不敢表態,結果大金使臣在汴京住了半年,不得要領,徽宗又打發人家返回去了。

首鼠兩端的人又想幹事,能幹成什麽?這事讓大金很惱火,埋下了日後翻臉的種子。

這年底,大金等不及大宋的慢騰騰了,金帝阿骨打親征大遼,轉年正月,一舉拿下大遼中京大定府。遼天祚帝狂逃,先跑到西京大同府,又跑到夾山(在今內蒙古的土默特旗),與朝中諸執政大臣失去了聯系。

大遼此時尚有燕京在手,全國沒有了一把手哪行?於是遼宰相張琳、李處溫等擁立宗室耶律淳為新帝。

遼眼看就剩下最後一口氣了,徽宗小市儈的投機心理又高漲起來,認為這時候攻燕京,基本上等同於探囊取物。加之金國又派使臣來催,徽宗更覺得機不可失,假如再晚的話,燕京怕要被金國拿走,於是急派童貫、蔡攸帶領十萬兵馬出動。

小市儈的心理是又想占便宜、又不想出力。結果這次出征不叫出征,叫“巡邊”。徽宗對燕京一帶的大遼軍民發布詔諭勸降,對大遼新帝耶律淳也開出了投降的優惠條件,企圖以大兵壓境和招降兩手並用,不戰而屈人之兵。徽宗很怕吃虧,還特地叮囑童貫:如果燕京遼軍不投降,就按兵不動,全師而還。

當年五月,童貫率大軍到了雄州,把招降的大夢做得美美的,下令部下入遼境後“如敢殺一人一騎,並從軍法”。卻不料遼國無人響應,沒人獻出一城,也沒有吏民倒戈。童貫沒辦法,就指令大將種師道等分兩路夾擊遼軍。

哪知道大宋天朝的軍隊一出擊,東邊一路與遼軍遭遇,就先敗於蘭溝甸,後敗於白溝。

遼軍在大金軍面前只有逃跑的份,但是收拾大宋的軍隊還是綽綽有余,隔了三天,宋軍西邊一路又敗於範村。

種師道無計可施,只得把宋軍全線撤回雄州。宋軍剛到城下,遼軍緊跟著就尾隨而至,想縮回去?沒那麽容易!種師道只得於城下與遼軍大戰。正在酣戰中,天氣忽然起了沙塵暴,又下起了冰雹。宋軍不習慣北方天氣,鬥志全無,而遼軍則司空見慣,越戰越勇。最後宋軍終於撐不住了,四面潰逃,遍野死傷枕藉。

百年的和平生活,自然只能練出這樣的“熊兵”,不要說光復幽燕,能守住宋土都很難。好在大遼已是窮途末路,沒心思跟大宋再玩了,追擊到雄州也就罷兵。大宋上下松了口氣:這次巡邊,宋軍還不至於把全部本錢輸光。

不過這以後,也是遼的氣數已盡,新帝耶律淳恰恰在這關鍵時刻一病不起,歸了天。耶律淳的老婆蕭後執掌朝政,立天祚帝之子為帝。遼大臣多有不服,內部人心混亂。徽宗得知消息,又來了精神,要再次趁火打劫,命童貫掌兵十萬,以劉延慶為主帥,打算趁勢攻取燕京。可巧好事接連而來,大遼涿州守將郭藥師因為對遼的前景失望,率所部八千余人來降,連帶獻上涿、易兩州。

郭藥師所部是強悍之師,投宋後,宋軍聲勢大壯,燕京驟失屏障。這不是天助大宋麽?徽宗喜出望外,還沒等再次出兵,就先把燕京以及涿、易等八州改了名稱,先美美地意淫了一把。

但是這次出動的宋軍,還是一群廢物。郭藥師原是大遼悍將,深通軍務,見宋軍放羊一樣毫無軍紀,就勸劉延慶一定要加強戒備,提防遼軍在半路設伏。劉延慶也是大宋君臣一貫的腦子進水作派,就是不聽。果然宋軍在良鄉遭遇遼將蕭幹阻擊,又吃了一個敗仗。劉延慶只好命全軍堅守營壘不出。

郭藥師見狀心急,獻計說:蕭幹不過僅萬人,現在傾巢來戰,燕京必然空虛。他請命,要率五千精騎繞開遼軍,突襲燕京,必能得手。劉延慶這回倒是能聽進去了,讓郭藥師放手去幹。不過五千兵馬就是再精,攻打燕京畢竟還是有風險,於是郭藥師提出一個條件,請求劉延慶派兒子劉光世領一支援軍在後跟進,一旦拿下燕京,必須有後續梯隊跟上,好擴大戰果。劉延慶滿口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