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北宋老命的“海上之盟”(第3/4頁)

當晚,郭藥師和另外兩員宋將高世宣、楊世可率兵,趁夜渡過盧溝,到天剛蒙蒙亮時,一舉攀進迎春門,殺入燕京!

神兵天降,燕京居然就這樣被輕易攻破!

但遼軍也不是吃素的,神兵天降也沒嚇住他們,城中守軍急忙穿好褲子奮起反擊。兩軍就在胡同裏展開了激烈巷戰。

宋軍見奇襲得手,軍心振奮。郭藥師派人傳諭蕭後:投降可受優待!但這蕭後可不是個怕死的,她故意遲遲不答復,一面則派流星快馬飛報正在良鄉一線的大將蕭幹。

蕭幹急速從前線抽出精兵三千,回援燕京,兩軍在城裏殺得昏天黑地。宋軍勢弱,又是客場作戰,漸漸不支。而此刻理應及時趕到的劉光世援兵,居然違約不至。

可憐入城的宋軍終於頂不住,被圍在核心。大將高世宣當場戰死,郭藥師、楊世可棄馬縋城而逃,狼狽之極!

劉延慶見沒得手,就命全軍駐紮在盧溝河南,仗著人多,與遼軍僵持。

蕭幹見宋軍當了縮頭烏龜,便也不硬沖,只是分兵襲擾,斷了宋軍的糧道。遼軍還抓住了宋護糧將王淵和兩名小卒,將三人蒙住雙眼,拘押在帳中。

到半夜,蕭幹故意派人在帳外小聲嘀咕:“我軍三倍於宋軍,當以精兵沖擊宋營,另分左右翼為策應,舉火為號,必全殲宋軍……”他料定帳內俘虜已經聽到,便又故意放王淵逃走。

兵者,詭道也,有時甚至是兒童遊戲也。但是,往往就管用。這三個被俘宋軍逃回大營,把聽來的“絕密情報”報告給主帥,那劉延慶居然就像《三國》裏的蔣幹一樣蠢,信以為真,慌得不行。次日天明,他見北岸果然火起,以為“三倍於己”的遼軍就要掩殺過來,急令全軍燒毀營寨,抓緊逃命。

其實這時在良鄉前線的遼軍實際數目,正好是反過來,僅有宋軍的三分之一。

大宋乃至此前中原政權的百年光復夢想,只差半步就能實現。宋軍這時只要一鼓作氣,用人海戰術就能把這區區遼軍沖垮。但是,但是宋軍將士的敵人,除了剽悍的遼軍之外,最要命的還有他們自己內心的恐懼。總帥撤退令一下,士卒們心膽俱裂,惟恐晚走一步成了盧溝河邊骨。奔逃之中,哪管什麽建制、順序,就來個十萬人全體馬拉松吧,輜重糧草全不要了。士卒們喧嘩奔逃、自相踐踏,落水跌崖的不計其數。百裏逃亡路上屍橫遍地,這堂堂大宋的光復軍,如泥足巨人般,頹然倒下。

遼軍將這幫馬拉松隊伍攆到白溝,宋軍總算集結起來,兩軍正式開打。但是,一支怕死皇帝治下的怕死軍,哪裏還有鬥志?剛一接仗,宋軍又大潰,一溜煙地跑回了雄州——從哪兒來的,又回到哪兒去了。

可嘆經此一役,宋朝五十年來所積累下的戰備糧草和軍械,損失殆盡!

遼軍本來對南邊的這個百年大帝國,都感到有三分懼意,這一場馬拉松跑下來,什麽大宋,什麽“巡邊”,什麽北伐,遼軍上下此後一提起宋軍,就要把大牙笑掉!

這真是弱國之悲啊,將士膽怯如此,活該就是個屈辱王朝。

徽宗見憑自己的力量拿不下燕京,不思圖強,卻又打開了小商人的算盤。因那時交通不便,宋北伐軍萬人馬拉松潰逃的事,金人尚不知道,宋廷就急忙派使者前往金交涉,企圖抓緊時間與金達成收回燕雲十六州的協議,然後再催促大金趕快出兵相助,以再次謀攻燕京。

金太祖阿骨打雖然不是藝術家,但卻是個高級的政治藝術家,在消息閉塞的情況下,仍算定了大宋根本沒辦法獨立拿下燕京,所以始終不答應將來全部歸還十六州,堅持只給大宋六個州。一場談判沒有什麽結果。

而在大遼的另一側戰線,卻是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次年底,金太祖阿骨打親征燕京,以七千勁卒為前鋒,大軍分左右兩翼直撲居庸關。

世上的事,往往就是鹵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金大軍一到,遼軍竟然嚇得屁滾尿流,統帥望風而降,金大軍兵不血刃,就進了燕京城的南門。遼樞密院的諸執政大臣,也都乖乖地奉表請降,唯有蕭後帶領少數官員逃走。

蓋世英豪阿骨打跨馬進了燕京城,一了解才知道,原來宋軍此前就打過燕京,慘敗而歸。他不禁哈哈大笑,自此與宋談判的態度更是強硬,談不擾燕京就是不給你——好你個禮儀之邦,跟你的老奶奶講道理去吧!

金占領燕京後第二年,派出使者李靖到宋廷,提出了苛刻的交換條件,即:不僅歸還燕京及六州的條件不能變,而且還要將燕京一帶每年的賦稅交給金。雙方使者往返多次,最後阿骨打開出條件:宋將原先給遼的“歲幣”轉交給金,每年再多交一百萬貫錢,作為“燕京代稅錢”,否則不僅不歸還燕京,還要兵戎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