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慣於“惹是生非”的太學生(第2/4頁)

1931年,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我東三省。當時的中國政府軟弱無能,一味忍讓。而民間則抗日情緒高漲,知識界中也彌漫著殺敵報國的豪氣。1935年,上海“汗血書店”出了一套《民族英雄評傳》叢書,其中的第六集,書名為《抗金護宋的民族英雄李綱》(成亞光著)。書中對李綱評價極高,稱其“保家衛國的精神與功績,甚至要超過嶽飛和韓世忠”。

作者說,假如宋朝當時沒有李綱,那就連半壁江山都要保不住了。因此,李綱堅決抗戰的決心和事跡,可說是“貫日月、泣鬼神”!民國的那些年,並不像當今某些學者所渲染的那樣,是自由主義的寧靜樂土。那是一個“國土一天天淪喪”的危難時代,整個中國,哪兒都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因此,該書作者疾呼:願自己寫的這本小冊子,“能鼓舞第二李綱的崛起,來挽救這汪洋大海中的破舟”。——國有大難,必出英雄!

對李綱一生的總體評價,以“民族英雄”而論,大抵不錯。這一點,恐怕只有身處危局的人們才有更深刻的感受吧。

李綱的家鄉無錫,是錦繡江南之地。當年李綱的祖父退休,在還鄉時途經這裏,為太湖的煙波浩渺所陶醉,遂起意在此安度晚年。無錫山水,素有“吳山青,越山青”的那種空靈,李綱在此生長,自幼也就有著一份剔透明澈的聰慧,少年時胸有大志,學業精進。

十九歲那年,母親吳氏去世。李綱是孝順之子,在為母守喪的三年中,他結廬在母親墳塋旁,清心寡欲,手抄了《妙法蓮華經》七卷,放在母親的棺木中。據說,在此期間還在墓地周圍栽下了松柏數十萬棵。

李綱完成啟蒙學業後,先後入了縣學和州學,成績一直優異,每次考試總能名列前茅。到二十二歲時,由州學推薦,進了京師的太學,名次是當年的第一。這個榮譽,他的父親曾獲得過,後來李綱有個堂弟也獲得過。

一門三個太學榜首,史書上說:如此盛事,“時人榮之”。

就在這一年,李綱娶了襄陽人張氏為妻。張氏也是官宦人家出身。李綱的老嶽父張根,官居秘閣修撰。

從崇寧五年起,夫人為他一連生了三個兒子,即長子李儀之、次子李宗之和三子李集之。

李綱入了太學後如魚得水,學業更加精進。第二年成為“進士預貢”,具有了考貢士的預備生資格。

第四年,因父親升職,按照古代官場規矩,李綱獲得了候補“將仕郎”的官職。這是一個最低品級的文散官,無具體職務,是專門賞給還沒考中進士的官員子弟的。

第五年,他參加“國學貢士”考試,又得了個第一。這年春天,他已經具備了考進士的資格,但是突然聽說家中有親喪,於是決定不參加考試。有朋友寫信給他說,那不過是不確切的消息,勸他還是參加春季的考試,中了進士,也好安慰尊親。李綱是個大孝子,堅決不幹,寧可錯失了這次機會。這一年,他被正式授予“將仕郎”和真州(今江蘇儀征)司法參軍的職銜。

從上面這個履歷來看,李綱也就是一個走了“學而優則仕”的官宦子弟,似乎看不出他後來會有那麽大的勇氣。

他少年時的一次經歷,在這裏必須一提。他父親早年在延安為官時,李綱才十四歲。當時有西夏人來攻,圍城甚急。李綱的父親組織城防,萬分緊張。小小年紀的李綱那時就有膽量騎著馬,時時在城墻上繞城巡邏,無所畏懼。父親對國家的忠誠和對敵寇的蔑視,給了小李綱以深刻影響。

——良好正派的家教,就是英雄的搖籃,不管這個家是華貴之所還是貧寒之屋。

在太學就讀的日子,是李綱仕宦生涯中的一個重要基石。開封城內蔡河灣南岸的這所森嚴學府,在李綱踏入仕途之前,就鍛造了他剛正不阿的為官理念。

宋朝是個重文抑武的朝代。宋代的太學規模甚為了得。這所當時世界上罕見的人文學院座北朝南,氣象恢宏,共有一千八百七十多間大小屋宇。院內有亭園射圃,供太學生門練習射箭,觸目皆是庭樹森森、花木繁盛。

從全國各州縣推薦上來的優秀學生,就在這裏潛心攻讀,學生人數常年保持在三千八百多名左右;再加上行政官吏、教師、工役,整個學院的人數總計當在四千人以上。

這裏是全國讀書人無限向往的深造之地,典籍豐富,浩如煙海,教師也都是一時之選。太學生只要經過幾次考試,朝廷就可正式授官,所以人們也把太學叫做“儲材之地”。

李綱赴太學就讀之日,正是風華正茂的年紀,一路水陸兼程,心潮難平。船一過尉氏縣,遠遠就眺見汴京城樓高聳天際,端的是人間天上。進入東水門後,只見一座百萬人口的繁華之都矗立眼前……年輕的李綱飽讀詩書,心懷天下,從此就要從太學的亭亭柏蔭下,走上修身治國的坦蕩大道了。想到此處,他怎能不心事浩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