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做了父子皇帝之間的調解使

轟轟烈烈的汴京保衛戰,至此已漸近尾聲。金國方面不知是出於什麽考慮,向大宋提出:要求改派越王趙偲為人質,換回康王趙構。也許是金人嫌康王太聰明,怕他把金國的軍事秘密全都探聽了去。欽宗考慮到越王是自己的叔叔,從禮法上講,不便於派長輩去做人質,於是便派了肅王趙樞和他的女婿去做人質。

康王歸來後,欽宗大喜,給了不少賞賜作為酬勞。這一時期的康王,表現相當不錯。他素來就有膽量,且膂力過人,箭法嫻熟,進了金營之後毫無懼意。在金營待了幾個月,中間還遇到過姚平仲劫寨的事,好在都平安無事。劫寨那天晚上,趙構隨時可能被金人拉去殺了泄憤,但他“恬然無所驚怖”,居然也就挺了過來。

康王回到汴京的時候,國人皆喜,爭相上街觀看。

據當今史家研究,李綱的《靖康傳信錄》是在晚些時候寫成的,裏面把姚平仲的劫寨,寫成似乎是姚擅自發兵攻金營。而實際上,劫寨是欽宗點的頭,李綱總攬,姚平仲只不過是個具體執行者。而《靖康傳信錄》裏,僅僅寫了姚平仲冒險失敗,並沒有過多涉及欽宗和李綱自己,這首先是為給欽宗遮醜,同時也考慮到:一旦劫營成功,可能康王就會被金人殺死,即使安全度過這一晚,也有可能在事後被拉出去宰了。

所謂劫營計劃,其實是一個不顧康王死活的冒險計劃,到最後,其主事者極有可能被清算。

這是欽宗的軟肋,也是李綱的軟肋。因此回憶錄在寫到這一段時,就不免含糊其詞。

金人方面,這次攻堅戰打了一個多月,人困馬乏,想攻進汴京幾乎無望。尤其是劫寨後的那天早上,在封丘門與宋軍接戰失利,使宗望心有懼意。現在,既然有肅王為人質,又得了三鎮割讓之詔,收獲也算可觀。他便不等宋朝把犒軍銀兩交足,就匆匆宣布要撤軍了。宋金兩國的交兵,說來很有意思,打的時候雙方勢同水火,不打的時候又相互彬彬有禮,跟一般的敵國大不一樣。宗望決定撤兵後,還派了使者進汴京告辭,欽宗也盡了一番地主之誼,在宮中賜宴給使者。

二月初十日,金人終於退兵。十二日,欽宗下詔大赦天下。

歷經三十三天的汴京保衛戰,在“慘勝”的氣氛中徐徐落下帷幕。雖然金軍在走時擄掠甚多,但大宋軍民還是喜極而泣。

——這條千瘡百孔的船,總算沒有翻!

三天後,欽宗在延和殿召見宰執,李綱上奏,對金軍撤退後的對策提出了很好的建議。他說:“過去我朝與遼的澶淵之役,大遼雖與我盟約而退,但我猶遣重兵護送其出境,是因恐其無所忌憚、肆行擄掠也。金人退兵今已三日,聽說打算系浮橋渡河,一日而畢。我何不仿效澶淵之例,遣大兵護送之?”

這個建議如果實行,有兩個好處:一是防止金軍再次擾亂沿途,二是以大軍跟蹤金軍出境,在心理上對金是一個巨大的壓力,起碼是揚了國威,能延緩金下一次挑釁的時間。

眾宰執卻以為不可,都說現在出兵跟蹤為時過早,會激怒金國,還是緩緩再說。李綱鄙視這些鼠目寸光的大佬——再等幾天發兵,就不是示強而是示弱了!他再三請求立刻發兵。

欽宗倒是認為李綱說得有理,便準許了他的請求。當日,李綱就派遣姚古、種師中、折彥質、範瓊等將領,帶領十萬大軍,數道並進,緊緊咬住金軍跟進。李綱還囑咐眾將說:“若便利可擊,即擊之!”金軍撤退歸心似箭,不可能再與宋軍糾纏,只要他們有違約的地方,就痛打一頓,決無錯誤。這時候,是不能跟他們講君子之風的!李綱對眾將分析道:金軍撤退時,搶了不少東西,輜重甚多,光是擄掠的婦女就不計其數。如此驕兵,擊之可勝。將士們聽了都踴躍而行。

這本是可以扳回一局的舉措,但是,大宋方面又是自己人跳出來搗亂。那個躲過了群眾運動的奸相李邦彥,擔心諸將若因此立了功,在聲望上將使對自己有損,於是便密奏欽宗道:“我與金構和,乃百年大計,豈能失信?諸將阻擊之議,是為自圖立功,貪圖一日之勝,而壞國家長遠之計,因此萬萬不可!”

欽宗這個少年皇帝又被這和平言論所迷惑,同意了李邦彥的餿主意。李邦彥便叫人在河東、河北及黃河兩岸,遍豎大旗,上書:“奉旨,有擅自攻金營者,依軍法立斬!”

各路大軍跟蹤金軍到了趙、邢(在今河北省)一帶,形勢相當好,把宗望搞得很狼狽。但是,此時他們突然接到三省下來的命令,內容是說:諸將只管護送,不得妄動,不得挑起爭端。現京師空虛,恐生意外,各路大軍須盡快回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