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臣的命運:不被整死就算不錯了(第3/3頁)

一旦朝廷決策有變,我就一定要退!——這是李綱事前說好了的。欽宗無語可對,於是,任命種師道為同知樞密院事(國防部副部長),負責巡邊,與李綱交割宣撫司事務。前線事務還是交還給了老將軍,讓李綱暫時赴闕,先負責一下黃河沿岸的巡視防守之職。

李綱還是不想幹,又連上表章,乞罷知樞密院事(國防部長),只在本官尚書右丞職位上致仕(退休)。

這一本上去,見效了。九月初,李綱在回朝途中,行至封丘縣,得到尚書省的劄子,說有旨免去李綱本兼各職,貶為觀文殿學士、知揚州。

李綱隨即上奏辭免,說即便是這個知府官銜,也不敢當。他還上疏特別說明:“臣所以辭官,並非惜命怯敵,而是事有不可為者,難以虛受其責。宣撫司的兵至今還有若幹沒調用的,今屯駐在某處;朝廷撥給的銀、絹、錢若幹,還有皇上特別撥給的銀若幹,除支付官兵夥食錢並犒賞外,其余皆留在懷州,有帳可查。臣既罷去,擔心的是不知內情者誣臣喪師費財,請陛下派人核實。另,臣以為金人狡獪,謀慮極深,和議怕靠不大住,一旦士卒散心,國家將無法禦侮,則天下之勢去矣!臣從此不再參與國事,現冒死將意見上達。”

不久,果然有人彈劾李綱“專主戰議、喪師費財”,竟歸納了十大罪。於是李綱被再貶為保靜軍節度副使,於建昌軍(今江西南城縣)安置。

在朝諸公如此逼迫李綱,用心是多方面的:一是攆走這個不識相的家夥,落得耳根子清靜,大家可以照常享福;二是替金人出氣,以增加和議成功的保險系數。所以他們不把李綱打壓到底,是不可能住手的。

很快,朝廷又因李綱上疏為自己辯護,有詔責備下來,說是“退有後言,以惑眾聽”,再謫寧江(今重慶奉節)待命。

昨天的國防部長,今天幾乎是到了山窮水盡處了。

唐恪仍不解恨,因為沒把李綱整死,猶恨恨不已。倒是耿南仲老練一些,安慰道:“待和議一成,金人不來犯,李綱必永不見用,只能老死窮荒而已!”

李綱對此一笑置之。他說:“進退者,士之常,此不足道。只是國家艱難,宗社危急,扶持天下之勢轉危為安,幾近成功,而為庸懦讒言者壞之,實為可惜也!之所以天道未回轉,生靈未有休息之期,乃命運之行,自有數也!”

他接到貶謫令之後,欣然就道,自建昌經長沙,奔赴川陜。

也是天意留君子,走到荊楚一帶,正逢荊南為“寇賊”(農民起義隊伍)所據,道路梗塞。李綱得以在半路稍事歇息。當時汴京再次被金軍鐵騎圍攻,朝廷與地方上累月不通音訊。

上次京城被圍時忙得焦頭爛額的李綱,這次在紛亂時期反而得到了一段閑暇時間。他從行李中取出一年多來收到的禦筆內批,及自己起草的表、劄、章、奏原稿,讓隨行的筆吏按順序編好,以這些文件為參考,提筆寫了一部《靖康傳信錄》,給後代留下了一份極為珍貴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