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攻防戰(第5/6頁)

將軍橋橋板上,一攤鮮血。炮擊大橋,是一瞬的事,但橋上的血相當多,太平軍無法確定烏蘭泰是否已死,不過,即便不死,也定是重傷。烏蘭泰的確重傷,他被人擡到桂林城南三十多公裏處的六塘。六塘鄉鎮太小,醫療條件差,很快,他就被轉移到陽朔縣城。

“我不後悔,我已盡力而為了。”在治療期間,烏蘭泰反復說著這兩句話。

他早已決心以死來抵償大洞山的慘敗。朝廷決定給他處分,但他在得知這個消息前已經死掉了,炮彈粉碎了他的膝骨。北京在陰歷三月初十才接到太平軍永安脫逃,重創清軍並包圍桂林的消息。

三月十三日,朝廷命前湖南提督萬余清出征廣西。

三月十八日,兩廣總督徐廣縉奉命率軍赴桂林。

三月十九日,追究欽差大臣賽尚阿的責任,官降四級,並將烏蘭泰和向榮“革職留任”,剝去官位官職,但命他二人繼續指揮軍隊。這個決定是在烏蘭泰死前一天做出的。二十天後,烏蘭泰陣亡的消息傳到北京,朝廷又決定“一切處分悉予開復”,恢復他生前名譽,贈遺族千兩白銀並賜“武壯”謚號,另外還給予世襲侍衛職的特別恩典。若不給戰死者榮譽,不給遺族特別恩典,就會影響出征將士的士氣。烏蘭泰本就無嗣,朝廷只好從他宗族中選出一名嗣子,擔任三等侍衛之職。烏蘭泰的部隊由貴州總兵秦定三接管。秦定三指揮的北路軍早被太平軍擊潰,他並非是個有才能的將軍。《清史稿》上把烏蘭泰的忠勇列為諸將之冠,只因他與向榮不合,才未能成功。但一般人卻都評價他為“愚忠愚勇之人”。他在廣西戰場上出現得比秦定三還要晚,對太平軍的情況也不太了解。

桂林攻防戰十分激烈。城內炮台雖在太平軍射程之內,但那只不過是部分地區。從象鼻山可以炮擊巡撫公署,但清軍已把那兒搬空,撤退到後方,設了臨時公署,炮擊空房子,徒勞無功。

“要能打得更遠一點就好了!”太平軍將士們十分哀嘆。

好不容易建立的炮台,很快也就幾乎變成無用的廢物。太平軍曾寄希望於城裏的內應,行永安城故事,但清軍已吸取了教訓。為防內應,桂林清軍實行了恐怖政策。太平軍確實事先派間諜潛入了桂林,但只不過鄧小仔等十數人。清軍貼出布告說,抓住賊間諜一人者,賞銀一百兩。此令一出,不知多少無辜的人因此遭殺害,平時對官府稍有違抗或被視為有嫌疑的人,都被抓去砍了頭。

清軍此時寧可錯殺一百,也不放過一名間諜。有趣的是,桂林城中,向榮主張堅守,文官鄒鳴鶴反而主張出戰。巡撫雖是文官,但擁有稱作“撫標”的直轄部隊,他能對撫標下命令,包圍戰初期,鄒鳴鶴曾命撫標出擊,結果大敗,三百江西兵陣亡。清軍從此再也沒有出擊過。“糧食還很充足,只要堅守就沒問題,長期戰對發賊顯然不利。”鄒鳴鶴也不得不同意向榮的主張。他早已發出向湖南、廣東求援的命令,援軍很快就會到桂林。桂林附近的糧食基本上已吃光了,太平軍根據以往經驗,知道只要移動,兵員就會增加,若原地不動,就不會有發展。而且太平軍的頭目們都知道長期戰對自己不利,從城裏情況來看,裏應外合已無可能。由於礦工出身的戰士多,太平軍也曾研究過挖坑道、爆破城墻、沖城等辦法,但桂林城四周環河,這麽做極其困難。

在烏蘭泰陣亡那天——三月二十日,楊秀清向幹部們傳達了最高方針:“十天內如攻不下桂林,大軍便朝東北的興安、全州轉移。”有關軍事的問題,大權早已掌握在楊秀清手中,洪秀全在作戰方面已不作任何發言了。太平軍先是用雲梯攻城,但城上準備了沸油,雲梯剛一接近,便遭沸油潑濺,失了效果。接著,太平軍制造了比雲梯更為穩定的“呂公車”。這是一種用竹子搭成的高高的望樓,其高度和城墻一樣,下面安上車輪,數十名敢死隊員站在這種呂公車上,由大批士兵把它推到城墻邊。這種作戰辦法是從呂公車上跨到城墻上去。但是,這也失敗了。城內守軍向呂公車上澆油,放火把它燒毀了。呂公車是竹子做的,經不起火燒。另外,城內清軍士氣也有所提高,在城內昭忠祠的院子裏,他們挖出了二十余門明代的大炮。昭忠祠是祭祀歷代各戰役中戰死者的祠廟。二百年前埋下的三百年前的大炮,這時仍可使用,不得不說是件奇事。

“為國捐軀的將士們,死後仍要保衛國家!”向榮在昭忠祠裏舉行了莊嚴的儀式。各地清軍正向桂林逼近。一度回到湖南的江忠源,也募集了湖南精兵,重回廣西戰場。吸收了烏蘭泰部下的秦定三,一面同江忠源保持聯系,一面開始對太平軍側翼施加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