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京悲歌(第5/7頁)

上海和浙江兩條戰線上都留下了遊擊部隊。從千歲丸上的記錄中可以看出,在李秀成撤退後,雙方仍有戰鬥。另外,華爾在浙江慈溪同太平軍作戰,身負重傷不治而亡。華爾被清政府授副將官銜,僅次於總兵,是從二品官,他留下遺產六萬英鎊,這在當時是一筆巨款。這個享年三十七歲、水手出身的華爾,一生冒險,成了大財主。他的一生可以說充滿了戲劇性。華爾死後,常勝軍進行改組,削減了人員,英國正規軍人戈登繼任隊長。洋槍隊變成了正規軍,成為淮軍楷模。

各路太平軍對天京外的清軍進行了反包圍。

李秀成號稱調集了十三王的軍隊,說是有六十萬大軍,實際上最多不過十萬人。雨花台的清軍由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統領。曾國荃已擔任江蘇省布政使,江蘇巡撫已換為李鴻章。

在雨花台激戰中,清軍副將朱桂林戰死,曾國荃負傷。湘軍作戰十分頑強。時人評價這次激戰是“二李二曾,互不相讓。”二李指忠王李秀成和侍王李世賢,二曾指曾國荃和他弟弟曾貞幹。

激戰四十六天,太平軍糧盡,衣服補給困難。陽歷十一月末,天氣漸冷,李秀成終於失去了信心,解除了對雨花台的包圍,回到天京。天王革去了李秀成的爵位,命他渡江北進。天王的做法可謂薄情寡義,軍心逐漸渙散了。

李秀成渡江後,天京沒有給他們提供充分的補給,卻冷酷地下了一道命令:“軍糧在當地籌措!”當地連年戰亂,農民都成了流民,不但籌不到軍糧,甚至微少的軍糧還要拿去救濟饑餓的百姓。

一八六三年六月,李秀成被叫回天京。天王實在無法忍受兩個哥哥的無能了。

一八六三年十二月,李秀成的基地蘇州被清軍奪走。

一八六四年三月,太平軍失去了杭州。同年五月,常州也失陷了。

在蘇中之戰中,清軍可謂不費吹灰之力。蘇州被稱為水都,水道四通八達,對外聯絡也全靠水路。清軍的主力軍是戈登的常勝軍,淮軍也參加了。戈登制訂作戰計劃時,全力截斷了水路。他首先集中進攻太平軍炮台,接著打心理戰。太平軍將士早已失去鬥志,心理戰加速了他們的動搖。

程學啟原是安徽農民,曾參加過太平軍,後來在安慶降清。他熟悉安慶太平軍內部的情況,因而受到李鴻章的重用,在攻陷安慶時立了大功,已被提升為參將。蘇州太平軍中,當然有他的同僚。他悄悄會見了康王汪安鈞。

“現在太平天國裏,不姓洪的人都出不了頭。你大概也知道,李秀成要打仗,還得向洪秀全借十萬軍餉。本來是為太平天國而戰,現在是為天王而戰了。就算是這樣,李秀成還得用自己的錢打仗,沒錢就只好向天王借,還立了借據,到期不還就要處刑。天王這樣的人,值得為他而死嗎?不如像我這樣選擇投降,還可以升為正式官員。我歸順不到三年,你看,已是正三品參將了。”程學啟說的基本是事實,因而很有說服力,“你就一點都沒考慮過?”

“不是沒考慮過……只是慕王譚紹光掌握了蘇州的指揮權。那家夥很是頑固。”

“其他人呢?”

“其他人比較通情達理。平常大家轉彎抹角地也談……昨天伍貴文就說,這世上也不只有太平天國……”

“伍貴文!他不是比王嗎!哼,什麽王!簡直可笑!郜永寬也有這個意思吧?他是什麽王來著?”

“納王。”

“簡直叫人笑掉大牙!”

太平天國原來只有五王,現在卻王位泛濫,起端是洪仁玕被封幹王。洪仁玕沒有參加起義,也沒有立過軍功,把這樣的人封為王,有軍功的人當然不滿,於是又急忙把陳玉成封為英王,把李秀成封為忠王。從此,“王”如雨後春筍,如今已經數不清了。稱王也沒有多大實際利益,確如程學啟所說,簡直可笑,清朝正三品的官倒比什麽比王、納王更實在,更有分量。

“不可以把慕王幹掉嗎?”

“可以的。比王、納王都會同意,寧王大概也不會有問題。”

“寧王是誰?”

“周文佳。”

“什麽!他也當了王!”

“談談條件吧……”

策反正在進行。最後決定,汪安鈞先幹掉譚紹光,然後打開城門。清軍方面也接受他們的歸順,會給他們和程學啟投降時同樣的待遇。

譚紹光在會議席上被汪安鈞和天將汪有為二人刺死,另有比王伍貴文、寧王周文佳、納王郜永寬、天將範起發、張大洲、汪懷武,共八人投降。蘇州就這樣輕易地落入清軍手中。

“大人,那八人如何處置?”程學啟問李鴻章。

“按老辦法。那裏面有對我們有用的人嗎?”李鴻章顯然不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