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亂世梟雄(第4/10頁)

說完之後,他趕緊腳底抹油,溜之大吉。

一場保路運動,讓原四川總督趙爾豐身敗名裂,被迫將權力交到了立憲黨人手中,保路運動領袖蒲殿俊出任成都軍政府都督。

論從政經驗,“書生政客”蒲殿俊遠不如下台的“舊官僚”趙爾豐。他就好像那個愣頭愣腦的毛牛營長,站在賬房門前可以說東道西,等自己走進去,就馬上暈了菜。

別的不提,光聚集成都的軍隊就擺不平。從保路同志軍、新軍,到由綠營改編而成的巡防軍,大家如今都是“白盔白甲的革命黨”,手上也都有“板刀、鋼鞭、炸彈、洋炮、三尖兩刃刀、鉤鐮槍”,自然是誰都不服誰。

蒲殿俊覺得這樣不是個事兒,於是決定把軍隊召集到一起,進行點名發餉,以便穩定軍心。

有人勸他,這種時候,就算把軍隊互相隔離起來,都尚恐不及,你還要來個集中,倘若“一夫發難”,勢必波及全部,到時將不可收拾。

蒲殿俊不以為意:這個世界上,每種事情都有類型,感情也是如此。我給軍隊發餉,對他們好,難道他們還會恩將仇報?

當天,蒲殿俊宣布要給每個士兵發三個月的恩餉,台下果然是歡呼聲一片。

可在歡呼之後,緊隨而來的卻是鋪天蓋地的謾罵,原因是副都督又補充了一句實話:“現在財政吃緊,這筆恩餉要等以後補發。”

格龜兒子的,原來是誑我們玩呢。

有人高喊一聲:“打起發!”

打起發,就是兵變的意思。這一喊不要緊,眾人全都回過味來,等什麽恩餉,還不如我們自己出去搶一把來得快來得爽。

書生意氣的蒲都督不知道,這個世界上,感情也是要分類型的,而跟金錢利益緊緊掛鉤的感情,本身就一錢不值。

蒲殿俊當即易服逃離,滿打滿算,都督一共才做了十二天,川人因此戲稱其為“十日都督”。

其實他走還是不走,對局勢而言,都毫無意義。各支軍隊猶如蝗蟲一般湧上街頭,見門就闖,見人就搶,他們在搶掠時還很有默契,碰到跟自己不是一個系統的軍隊時,都會打招呼:“不照不照。”意為各幹各的,互不妨礙。

成都完全處於失控狀態,大火連燒三日不熄,藩庫、鹽庫、銀行都被洗劫一空,白花花的銀子整箱整箱地被搬走,民間財產損失更是難以計數,史稱“成都兵變”。

很多叛兵大發橫財,不少人因而娶了老婆,民間稱之為“起發太太”。一首新出籠的民謠緊跟其後:“不照不照兩不照,明年生過大老少。”

當欲望失去羈絆,帶來的只有混亂和災難,幸好就在這時,英雄出現了。

英雄的名字叫尹昌衡,因為他個頭高,人稱“尹長子”。尹昌衡的智商跟身高相仿,小時候就被人稱為神童,一張嘴能言善辯。據說他父親曾因事被衙役拘走,他就一個人跑進衙門,替父申辯,升堂的縣太爺被這小子當場問到啞口無言,結果不得不將其父親放回。

那一年,他才十一歲。

如此聰明絕頂,讀書當然沒有問題。十七歲,尹昌衡考入了成都的四川武備學堂,那是四川本地創辦的第一所軍事學校。學校采用的是日本士官學校(簡稱“陸士”)體制,並聘用日本人擔任教習。

在武備學堂,尹昌衡也是絕對的尖子。他與熊克武同一年赴日本求學,但熊克武是自費生,他是公費保送生,而且是武備學堂的首期保送生。

尹昌衡在日本振武學校學習了兩年,即升入陸士步兵科第六期。畢業回國後,他被分配到廣西。當時隨著科舉制度的廢除,像他這樣的“洋秀才”和“洋舉人”,那真是金光熠熠、炙手可熱,到哪都慣著寵著,視為天之驕子。

在廣西,尹昌衡的職務是督練公所編譯科長,督練公所又稱督練處,乃訓練新軍的機構,待遇非常不錯。除此之外,當地達官顯貴也都爭相與之結交,或收為學生,或結為親家。

民國女作家張愛玲說過,出名要趁早,否則快樂也來得不那麽痛快了。這句話完全可以引用到“尹長子”身上,一時之間,他已經不知道究竟該如何伺候自個兒了。

某天,尹昌衡喝到酩酊大醉,一個人騎著馬就沖進了巡撫衙門。門衛上前攔阻,他還舉起鞭子抽人家。

其時的廣西巡撫就是張鳴岐,他出來後,不免要對尹昌衡斥責兩句,不料對方連巡撫大人的面子都不給,反而出言不遜。

張鳴岐雖因鎮壓廣州起義而名聲不佳,但實際上他是個很有政績的官員,尤其是在執政廣西時多有建樹,頗受清末名吏岑春煊的器重和賞識。

見一個乳臭未幹的後輩竟敢如此猖狂無禮,張鳴岐不由大動肝火。若不是旁人說情勸阻,當即就要以“面辱大吏”予以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