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戰國風雲(第6/9頁)

劉湘是從劉備這個模子裏刻出來的,似乎同樣與讀書無緣。他小學還沒畢業,以培養下級軍官為務的速成學堂也遠不能與保定軍校相比,雖然小時候有那些所謂“挑燈夜讀”的神話佳話,但只要看看上學時平庸的成績單就知道可信度多大了。起碼有一點不能否認,劉湘從軍後,從沒有人看見他“手不釋卷”過。

劉文輝則不同,他最喜讀書,像《戰爭論》這樣軍政大家的書籍尤其珍愛。平時只要稍有余暇,即手不釋卷,甚至在庭院散步時,都不肯浪費時間,一定要讓秘書們給他選讀雜志上的重要文章和消息。

川中諸侯雖多如牛毛,然而像劉文輝這樣軍政兩方面才能都極為突出的實在是鳳毛麟角。包括劉湘在內,大多數人樹立權威,依賴的不過還是手中的軍權,獨有劉文輝,號稱“以軍為主,以政為輔”,也就是說他發號施令,不光靠膀子粗,還有擋不住的個人魅力。

打個比方,如果劉湘是川版劉備,劉文輝就是川版曹操,從見識到氣魄,莫不如此。

劉湘的“閉關亦能自守”並非口誤,而更可能是他真實思想的表露。當時“二次北伐”已經結束,在張作霖主持的最後一屆北洋政府被推翻之後,蔣介石在形式上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儼然已可號令天下。

縱使劉湘曾不止一次有過“做皇帝”的夢,但到了這個地步,也有了力不從心之感。老實說,能夠像劉皇叔那樣“三分天下有其一”,他已經慶幸不已了。

劉湘的最高目標,已被他截止到諸侯,當然是統一四川後的諸侯,因此才會說出“閉關自守”的話。有人根據劉湘迷信風水,不斷遷移父母祖墳,就認為他仍想“做皇帝”,甚至還有人列出劉湘“稱帝”的具體步驟和“國號”,可那實在是捕風捉影,因為既不符合劉湘相對務實保守的個性,也不切合當時情況。

就在劉湘糾結於如何才能“自守”時,比他小幾歲的“幺爸”卻把目標定在了“問鼎中原”上。

劉文輝不是看不清時勢,但他說,四川光守是守不住的,這裏原本就非坐守之地,歷史上你看誰坐守四川能守得住?所以應該“以四川而爭衡天下,上之足以王,次之足以霸”。

劉文輝熟讀史書,據他總結,中國歷史上平民造反成功者少,而諸侯造反成功者多,既然成功的可能性這麽大,為什麽要“閉關自守”,把目標定得這麽低呢?

他公開聲稱,他要效法土耳其民族英雄凱末爾,復興中華,把中國帶向現代化。

在當時,不知幾多人想“做皇帝”、“當總統”、“奪天下”,但大家都憋在心裏不說,展示給各界的全是各種各樣漂亮的口號。所以也有人勸劉文輝含蓄一點,沒必要樹大招風,劉文輝的回答是:“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話語之中,孟德公那種敢說敢做、舍我其誰的氣概已畢露無遺。劉文輝確實有足夠的實力來支撐自己的目標。

四川諸侯一度曾多如牛毛,其間互相攻伐,據張瀾統計,僅自熊克武建立防區制後,川中即經歷大小戰爭四百余次。諸侯們從“春秋”殺到“戰國”,最終大諸侯由數十個合並為八個,即劉湘、劉文輝、鄧錫侯、田頌堯、李家鈺、羅澤洲、楊森、劉存厚,李家鈺和羅澤洲常被視為一家,因此被稱為“戰國七雄”。

在這種殘酷的生存競爭中,幾乎每個諸侯都朝不保夕,連劉湘也起起伏伏,多次跌入谷底。只有劉文輝始終保持蓬勃的上升勢頭,加上他的防區多在川南,向為富饒之地,猶如當年的曹魏之雄踞中原,想不做大都難。

就在許多諸侯寅吃卯糧,連過冬都困難的時候,劉文輝的部隊依舊能做到按月發餉,從而提前跨入了小康社會。

不知不覺中,劉文輝超越劉湘,跑到了第一名的位置,在他後面,分別為劉湘、鄧錫侯、田頌堯,他們仿佛是戰國時代的秦齊楚趙,所以又有好事者對其冠名曰:七雄四強。

距離還在繼續拉大。

曹操能爭霸天下,政治謀略才是他的看家本領,在這方面,劉文輝絲毫不讓前輩,其縱橫捭闔的手段直讓人看到眼花繚亂。

他用保定軍校的關系,來罩住鄧錫侯和田頌堯,鄧、田既在四強之列,就都不是省油的燈,但劉文輝又巧妙地通過與劉湘的家族關系,一有風吹草動,便放風要“二劉合作”,以對鄧、田進行威嚇和挾制。

“秦齊”聯手,“楚趙”必然完蛋,鄧、田對此看得清清楚楚,所以大部分時間都乖乖地待在保定系裏面,跟著劉文輝耍槍弄棒。

就算是李家鈺的軍官系,劉文輝也有辦法連宗,四川陸軍軍官學堂的前身是四川陸軍小學,正是劉文輝上過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