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拉出來遛遛(第4/9頁)

第二十軍中楊家子侄的集體浮出水面,叫響了“楊家將”的名頭。湖南一家報紙天天連載“楊家將”,對楊漢域、楊幹才等人進行長篇報道,後來因讀者追捧,還匯集成冊,出了單行本。

到抗戰中後期,總部駐於武漢的第十一軍成了唯一帶有進攻性質的日軍野戰集團,第33師團、第6師團等均歸第十一軍指揮。

與中國的軍或者集團軍不同,第十一軍某種程度上更類似於戰區,所屬師團平時都處於防守狀態,遇有大戰,才進行臨時調動和集中,以形成局部優勢。

中方部署於武漢周圍的幾大戰區,以第九戰區軍力為最強,對第十一軍的威脅也最大,而“湖南是中國的心臟,長沙是湖南的要地”,在武漢失守後也成了一個不爭的事實,因此第十一軍司令官岡村寧次早就計劃對第九戰區發起一次大規模進攻。

第九戰區包括薛嶽和楊森在內,都聞到了大戰即將到來的氣味。楊森經歷過淞滬會戰和大小關之戰,對強敵的厲害之處深有體會,他知道將來的戰役,絕非通山或南林橋戰役可比,必然非常難打。

大戰之前,他無論如何放心不下,專程趕到長沙,向薛嶽獻計,提出要以誘敵深入兼截斷敵後的方式應戰,並主動承擔了截斷敵後的任務。

薛嶽也早有此意,同時讓楊森防守東路,以阻止日軍逼近長沙。

楊森領了一堆活返回平江,他胸有成竹。

1939年9月15日,在岡村的指揮下,第十一軍向長沙席卷而來,朝向平江這一路的正是駐於通城的第33師團。

楊森按照預定方案,將第二十軍兵分兩路,楊幹才率一個師自南林橋北上,攻襲敵後,楊漢域則率另外一個師扼守平江以東。

這是一個自西向東的列陣方式,基本判斷是第33師團將從東向西進兵。

起先楊森顯得很篤定,一師攻敵身後,一師擋在門前,另外還倚仗著集團軍內的一些其他部隊,裏裏外外,七七八八,全都已部署停當,而來敵第33師團不過是個新編的丙種師團,還怕它怎的。

可是戰局並不如他想象得那麽篤定。真等打起來,到處都是漏洞,防線擺了跟沒擺一樣,第33師團的一股部隊竟然鬼使神差地迂回到了楊森總部的身後,而在此期間,第二十軍主力全不在楊森身邊。

楊森名義上雖能指揮一個集團軍,但除了第二十軍,其他部隊實際上均歸薛嶽指揮,而薛嶽又陸續把這些部隊都抽調開了,總部不過是一個赤條條的空殼總部而已,並無多少抵禦能力。

楊森縱有膽識,到這時也不由驚出了一身冷汗。

眼看迂回日軍已入無人之境,無巧不成書,一支友軍正好開到這一區域,跟日軍撞在了一起,無意中給楊森擋了一把。

楊森抓住這一空隙,一面將平江城內所儲存的彈藥糧草搶運山區藏匿,一面急調楊漢域星夜回援。

回援需要時間,這邊楊森急得如坐針氈,還好,那支跟日軍撞頭的友軍範兒挺正,守住陣地不動,總算救了楊森一命。

但實際上只救了半條命,1939年9月26日,第33師團主力自東北方向殺來,一舉突破包家嶺陣地,直接威脅到楊森總部。

楊森大驚失色,心想完了,這下真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了。

早死晚死不如不死,危急時刻,楊漢域護駕而來。

接到楊森的特急電後,楊漢域曉諭全師,告知楊森無兵無勇,正陷入重圍,需馬上回援。

第二十軍官兵一聽,舍命狂奔,以打沖鋒的速度趕回,幾度殺進殺出,終於收復了包家嶺。當天晚上,薛嶽得知楊森正身處險境,也急忙派“中央軍”第七十九軍前來增援,楊森這才松了口氣。

在第七十九軍到達之前,戰局仍沒有能從根本上得到好轉,第34師團見第二十軍如此看重包家嶺陣地,馬上意識到後面一定還有大魚,遂不斷增加兵力及攻擊力度。

遭到楊漢域的死拒力抗後,當面之敵再施分兵迂回之術,從無人防守的右側繞道南下,於是楊森總部再次面臨危機。

1939年9月27日,楊森斷然作出決定,將集團軍總部也由平江長壽街撤往山區。

那天正是中秋節,楊森傍晚召集部分軍官和政工隊員,在山下過了一個簡單的節日。

過節的地方是墳地,不是特意選的,而是身處野外,無可奈何。

眼看著日軍就要打過來了,身邊還有死人做伴,眾人哪有心情過什麽節。楊森卻說,在這樣戰火紛飛的環境下過中秋節,其實最有意思。

他一面讓人擺上月餅、香蕉,一面讓大夥談談感想,並且指名讓年紀最小的先談。

總部政工隊有一名年輕作曲家,年齡最小,便由她先發言。這名作曲家的老家在上海,她發言說:“今年中秋節楊總司令(楊森)請我們吃月餅、香蕉,明年中秋節打回上海老家,我請總司令和各位吃更好的月餅、香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