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無可奈何花落去(第4/19頁)

這句話其實是說給蔣介石聽的。蔣介石聽後,果真放下了劉文輝——當然他也不得不放,要不然就是有三頭六臂都不夠他忙的。

抗戰勝利後,毛澤東到重慶參加國共和談,舊政協隨即開幕,張群整日為籌備會議而奔走,已沒有多余精力放在四川,日常事務主要由鄧漢祥代理。

1946年5月,國民政府還都南京,蔣介石準備改組行政院,擬以張群出任行政院長,這就涉及到了讓誰來繼任四川省主席這個問題。

有從前王纘緒的先例在,蔣介石和張群均頗費躊躇,就怕所選非人,中途被轟下台去,潘文華、劉文輝倒是壓得住陣腳,可惜老蔣又對他們不放心。斟酌來斟酌去,最後兩人都不約而同地想到了鄧錫侯。

鄧錫侯雖是“鐵三角”成員,但為人和善平易,就算抵制蔣介石時,他也不會沖在前面,不過是背後搗搗鬼罷了,所以蔣介石對他的印象尚可,於是就決定讓鄧錫侯代理四川省主席。

1947年4月,張群正式就任行政院院長,隨後提出辭去原職,鄧錫侯也就順理成章地得以轉正。

此時解放戰爭已經打了有大半年,包括第二十軍在內的各路川軍都被卷入其中。

國民黨部隊並非真正了解自己的對手,在戰略戰術上顯得相對笨拙,往往會被解放軍繞得團團轉。另一方面,從其前線部隊,到國防部決策高層,幾乎到處都有地下黨員,連國防部參謀次長、作戰廳長都不例外,使得國民黨的軍事計劃沒有任何秘密可言,即所謂的“自己和自己作戰”。

解放戰爭開始後,國民黨部隊基本一路敗到底,多數川軍都沒能逃脫這一厄運,打到最後,等待他們的結果通常就兩樣,不是覆滅,就是起義或投降。

川軍中,第二十軍是個例外。當時有一種說法,稱第二十軍是“內戰先鋒”,或者是“頑固的川軍”,就軍事論軍事,在這個戰場上,第二十軍屬於比較強的部隊,也常能打勝仗。

第二十軍擁有不俗的戰鬥力,而且從“楊森戰法”起,他們就注重研究共產黨部隊的戰術,相對於其他國民黨部隊,其行動更為靈活果斷。

在國民黨軍隊的全國大整編中,第二十軍也編成了師,整編完畢後即開往山東戰場,駐紮鄒縣、滕縣。

時隔孟良崮戰役結束不久,就在這次著名的戰役中,整第七十四師被華東野戰軍(華野)全殲。整第七十四師的前身是第七十四軍,在抗戰中為國民黨部隊的頂尖王牌,連日軍都忌憚幾分,這個師的整體覆滅,第一次從根本上動搖了國民黨陣營作戰的信心,山東戰場上的國民黨部隊,無論是“中央軍”,還是地方軍,皆噤若寒蟬,畏華野如虎。

楊幹才到滕縣後即開辦幹訓班,專門用一個月時間,針對共產黨部隊“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戰術特點,進行了戰術研究、心理訓練和夜間演習。

楊幹才自己也每周到基層部隊做一次精神講話,給官兵打氣,同時規定受訓課程必須宣傳到班,並貫徹到作戰行動中去。

1947年7月,華野發起攻勢,以第一縱隊圍攻鄒縣,第四縱隊圍攻滕縣,鄒縣、滕縣各有整二十師的一個旅駐守,其中滕縣含師部直屬部隊。

解放軍的縱隊大致相當於軍,以一個縱隊攻一座城,攻了四天都沒攻下來,最後不得不將兩個縱隊合起來打滕縣,又未奏效。

一般國民黨部隊在重壓之下極易崩潰,楊幹才在守城時,提出了“人存陣地存,人亡陣地亡”的口號,第二十軍的固守相當頑強。

楊幹才又派人將城內燃料收集起來,用作夜間城墻上的照明,使攻城部隊不能隱蔽地接近城墻,從而極大地限制了解放軍擅長夜襲的特點。

一、四縱隊是華野戰鬥力最強的部隊,但都在鄒縣和滕縣碰了硬釘子,加上接下來的幾仗,兩縱隊損失達到三分之二,實力遭到極大削弱。

日後一位參戰的解放軍將領總結說,還是戰前過於輕敵了,“在當時的情況下,要想以一兩個縱隊的兵力,一口吃掉敵人的一個整編師,根本不可能辦到。”

自1947年上半年開始,就全國戰場形勢而言,解放軍正在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大反攻,因滕縣攻守戰的挫折,華野內部一度對大反攻形勢產生了懷疑,有人甚至說:“反攻,反攻,丟掉山東。”

粟裕作為這次戰役的總指揮,也承認仗沒有打好,並發電向中央軍委作了檢討。

當整二十師開赴前線戰場時,楊森已經被迫離開了黔省主席的寶座。

四川軍人中,擔任過封疆大吏且治理較有成就的,除劉湘之外,首推劉文輝和楊森。

西康地方貧瘠,人口稀少,而民族關系又極其復雜,別說發展,就算維持也相當不易,劉文輝自認他是用“二十余年的苦鬥”,才爭取到了一個發展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