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無可奈何花落去(第2/19頁)

預想中的川藏公路以康定為起點,直達印度邊境,全長四五千裏,途中高山峻嶺,險灘惡水,乃一浩繁工程,以西康極為貧瘠的人力物力,若無國民政府參與,劉文輝哪裏能夠獨立完成,事實上他也不願意賣這份力氣,所謂“獨任艱難”雲雲,不過是在跟蔣介石打馬虎眼,虛應故事罷了。

川藏公路計劃隨之成為空談,而這直接影響到後來組建跨國遠征軍,乃至於不得不建立被稱為死亡航線的“駝峰航線”,抗戰為此付出了額外的代價。

張群出任四川省主席後,蔣介石與“鐵三角”的關系得到暫時緩和,張群成為雙方的潤滑劑。出於大局考慮,蔣介石出台與“鐵三角”相關的任何重大政策,事先也都會通過各種渠道進行試探和摸底,以免觸怒對方。

珍珠港事件後,國際形勢對抗戰日趨有利,蔣介石腰杆又硬了起來,他計劃裁撤川康綏靖公署,這樣既可以達到削弱鄧錫侯的目的,又能相應減少機構重疊所造成的開支。

為穩妥起見,張群把鄧漢祥找來征詢意見。這時候的鄧漢祥相當於“鐵三角”的聯絡人,可以直接代表“鐵三角”發言。他對張群說:“蔣先生認為川康綏署是贅瘤,川康軍人卻認為是他們生存的保障,現在正值抗戰的緊要關頭,中央每月多花一點錢有什麽關系呢?”"

見張群還在低頭思忖,鄧漢祥加重了語氣:“假如因此而使川康軍隊生出異心,再要維持兩省的地方治安,至少中央要從前線添調五個師回來。

這可不是鄧晉康(鄧錫侯)個人的問題!”

聽到這裏,張群坐不住了,趕緊拉著何應欽一道見蔣,力陳利害,最終蔣介石被迫打消了裁撤綏署的主意。

和楊森入康無望一樣,都是“被迫”,人憋屈久了就要爆發,抗戰結束,蔣介石終於爆發了。

蔣介石下令,撤銷潘文華領銜的川陜鄂邊區綏靖公署,巴山警備司令部也同時關張,而潘文華的長子潘清洲正是警備司令部的司令。

裁撤掉的兩大機構當初都是為抗戰需要所建,如今抗戰勝利了,自無存在下去的必要,微妙之處在於,潘氏父子掉了一頂烏紗帽,老蔣卻並沒有賜給他們新的烏紗帽,僅潘文華保留了一個五十六軍軍長及川康綏靖公署副主任的頭銜。

在這份撤銷令中,規定裁撤掉的所有單位人員,一律停發薪資並予以遣散。字裏行間,沒有一絲溫情,坊間盛傳這是蔣介石在進行報復,“其來勢之迅猛,可知其銜恨之深矣”。

事情並沒有結束,只是開始。

抗戰時期,孔祥熙不僅以行政院院長的身份與潘文華結為兄弟,而且有意識地投其所好,給予了潘氏家族極大實惠。

潘氏家族是個典型的“紅頂財團”。潘文華利用他曾擔任重慶市長的便利,控股重慶的自來水公司等多家國企。自來水公司要調高水價,公文往返至少也需兩三個月,潘文華的弟弟潘昌猷向孔祥熙送交呈文,孔祥熙當面批復,時間不會超過一個星期。

此外,重慶經常遭到轟炸,自來水公司一定會誑報損失,請求政府補助。孔祥熙是理財出身,哪能不知其中貓膩,但每次都能給予核準。

重慶銀行由潘昌猷任董事長,這實際上也是潘家獨資的私家銀行。孔祥熙每次來成都,必定要邀請潘昌猷同來同往,重慶銀行亦由此大獲其利。

通過這種“前方吃緊,後方緊吃”的方式,到抗戰後期,潘氏家族已號稱西南第一財閥,其經濟實力甚至超過四川金融巨頭劉航琛。

明眼人都能看出,這是蔣介石和他的連襟孔祥熙有意送糖給潘文華吃。潘文華既享其利,當然就不可能事事出來作對,即便像“七師長逼宮”,該喊停時他也會趕緊出來喊停,因為做得太絕的話,最後影響的終究還是他自個兒的“錢途”。

糖也讓你吃到了膩,抗戰勝利後,四川省銀行即行改組,潘昌猷下台,過去皇親國戚躬身彎腰,手拉著手的情景再不能復現。對潘文華而言,這是又一個極其嚴重的危險信號。

長壽最簡單的秘訣,就是保持呼吸不要斷氣。連遭打擊之下,潘文華的氣已經有些透不過來了,他深知蔣介石不是沒有幹掉他的實力和可能,以往不敢動手,不過是投鼠忌器罷了,現在對方已沒有了這一顧忌。

怕的就是沒有顧忌,潘文華大為恐慌。

窮人只擔心沒錢,富人既擔心沒錢也擔心沒命。潘文華情急之下完全亂了方寸,他到處打點,請人在蔣介石面前為他說好話,態度上更是前倨後恭,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

陳誠到成都主持整編川康軍隊,擬定潘文華的五十六軍先進行整編,然後駐防川湘黔邊區。要放在以前,潘文華一定會牽頭抵制,興風作浪,但此次他一反常態,當即對陳誠的整軍方案表示擁護和無條件服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