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大敗局(第2/7頁)

在諸多列強之中,蔣介石最恨的無疑就是那個被他稱為“紅色帝國”的蘇聯。到現在為止,蔣公子(蔣經國)還被斯大林扣在西伯利亞呢。

他支持東北軍朝蘇聯叫板。

廢除中俄一切不平等條約,放棄在華領土權益,那是列寧在世時就信誓旦旦承諾過的。如今十幾年過去了,中東鐵路還是被牢牢控制在蘇聯手裏,所謂“共管”,中國人卻根本插不上手,使中東鐵路沿線儼然成了比租界還要過分的“國中之國”。

老子說過的話,兒子來個裝聾作啞,死不承認,也只有蘇聯人才做得出來。

 

蔣介石支持張學良跟蘇聯叫板,收回中東路權

 

道理是非在我們這頭,所以一定要鬥爭到底。

蔣介石還幫小弟分析,現在西方列強都視共產主義如洪水猛獸,它們對於共產主義的大本營蘇聯自然絕無好感。東北一旦和蘇聯鬧起來,西方人該幫誰呢?當然是幫我們呀。

事情真鬧大了也不要怕。哥哥我現在後方穩定,如果需要,可以隨時要人給人,要槍給槍,就算蘇聯人是只真老虎,咱也能在它身上扒層虎皮下來做鬥篷。

蔣介石當場表態:一旦中蘇開戰,中央可出兵十萬,撥兩百萬元軍費。反正絕不讓你老弟一個人在那裏苦撐苦熬。

說的人信口開河,聽的人卻門清得很。那“兩百萬元軍費”現在就要,至於“出兵十萬”以後再說也不遲,我們東北軍暫時還搞得定。

在中日戰爭全面爆發之前,沒有一個地方政府願意中央派兵到自己區域裏來,管你說得怎麽天花亂墜,什麽抗日抗蘇剿共,都不行——我怎麽知道你是不是乘機來“削藩”的呢?這跟有沒有覺悟、愛不愛國可全不搭界。

騎虎難下

 

有了蔣介石的承諾,張少帥的氣壯了。回到沈陽,馬上加緊部署。

一出手就很漂亮,不僅收回了中東鐵路電權、管理權,還把鐵路管理局的蘇方正副局長都抓了起來。

出乎中方意料,事發後國際輿論都站在了蘇聯一邊:各國在華權益那都是有歷史原因的,本來大家好說好商量,君子動口不動手,你怎麽說著說著就動手了?

蘇聯政府這下來了勁,趁勢順竿爬,以受害人的姿態作出一系列激烈反應:斷交,抓人(中國僑商),扣船(中國商船),派兵。中蘇邊境一時烏雲密布。

對於東北方面來說,搞愛國運動是有充分思想準備的,遺憾的卻是沒軍事準備——沒想到看似病歪歪的蘇聯也敢動武。

大兵壓境,少帥猶豫了:既然沒準備,那就先往後面退退吧。

但是事情到了這一步,想退都很難。

什麽叫騎虎難下,現在就是。從東北方面對蘇聯展開行動以來,各地的示威聲援遊行那是風起雲湧,一浪高過一浪,中央政府方面也一樣,除了外交部力挺以外,連身為國民政府主席的蔣介石都坐不住了,親自站到台前發表了正氣凜然、毫不退讓的對蘇宣言。

親友團、粉絲團,領導、群眾,一個不落,該來的都來了。事到如今,進退就不光是政治問題了,還有面子問題呢。

大家站在後面已經鼓了半天掌,手都拍紅了,嗓子都喊啞了,你忽然要一個人從擂台賽上跳下來,想雷死人是不是?

更何況,每個稍知國情的人都清楚,當時除了中央軍外,能跟洋人單挑的,舍東北軍其誰?

號稱全國最精銳最有實力的地方部隊,四十萬武裝,海陸空齊全,飛機、大炮、軍艦無所不有,如此的軍事配備,已接近準現代化水準,就連中央軍都要讓你三分。

打架有條件啊,兄弟,這種時候是爺們兒的就不能皺眉。

在蘇聯頻繁挑起邊境沖突的前提下,中國不得不首先宣戰,由所謂“中東路事件”直接引發的中蘇同江之戰開始了。

事實證明,這是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與錯誤的對象打的一場錯誤的戰爭。

要說清楚這一點,還得提到當年的日俄戰爭。

歷史上的日俄戰爭與甲午戰爭不同,甲午戰爭的失敗者中國是完敗,日俄戰爭的戰勝者日本卻並非完勝。

真實的情況是,日本雖然取得了戰爭前期的勝利,最後卻是它自己先支撐不下去,巴不得和俄國人簽協議談合作。

甲午戰爭,大清的北洋艦隊和陸軍主力幾乎是全軍覆沒,老本輸了個精光。俄國人的情形則完全兩樣,雖然遠東部隊打完了,歐洲那邊的一大半精銳還沒上呢。

日本人認為自己打了這老半天,累得吐血,俄國人怎麽也得掏點銀子出來慰勞慰勞。沒想到俄國沙皇是要錢沒有,要命有一條的主,死活一個子兒不掏,逼急了甚至不惜砸鍋賣鐵,舍了老家不要,寧願帶歐洲兵到東方來再跟東洋人死磕一回。日本為了日俄戰爭,就差跟黑社會借高利貸了,一看對方這麽強硬,馬上軟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