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縱橫大師(第3/7頁)

 

在蕭振瀛的說服下,張自忠讓出了本該屬於他的“頭兒”席位

 

見蕭振瀛推辭,眾人又說讓張自忠來帶這個頭,反正就沒人想到那個落魄的宋哲元。

蕭振瀛則還是堅持原來的想法:宋哲元“義高能得士”。

大家在一塊兒,不就是要重新聚義嗎,宋哲元光一個“義”字就有資格坐頭把交椅,而且他確實是當大哥的料,跟著他幹才有奔頭。

經過蕭振瀛來回一宣傳,諸將都慢慢想通了,那就這麽幹吧。

最後找到的是趙登禹。

蕭振瀛原先以為要說服他可能比較困難。因為按照預想的編制,趙登禹只能排到旅長,而他此前在西北軍是師長。

沒想到幾句話一說,趙登禹什麽條件都沒提,只給蕭振瀛回了一句話:幹不幹,怎麽幹,由蕭大哥你決定,別說旅長了,讓我做團長營長都行。

看看差不多了,蕭振瀛便開了一個會,把談過話的這些人都召集到一塊兒商量。會上,按照蕭振瀛的提議,初步決定編成一個軍,由宋哲元來當“頭兒”,張自忠當“二頭兒”。

但是,對蕭振瀛來說,內部搞定只是起點,真正難的還在後面。

跑項目

 

編一個軍那都是自己關在門裏想想的,得讓別人承認。別人不承認,你就是想編成一個師一個旅也是癡人說夢,前面說的做的都不過是自己關著門過家家。

名分這個東西很重要。

蕭振瀛決定跑到京城去搞項目。

這個京城當然指的是南京。

跑項目就得花錢。蕭振瀛一摸口袋,一個子兒都沒有。

宋哲元他們可憐巴巴的,自己都吃了上頓沒下頓,更是幫不上什麽忙。

怎麽辦?

只能借。

蕭振瀛跑到太原,找銀號借錢。

山西那時候不是現在,當時號稱全國最富。太原的銀號到處都是,只要你想借,就有銀子。

要聚義當然得名號吉利。蕭振瀛找的這家銀號就叫聚義銀號,一共貸了兩千元錢,旅費、打點費就都在裏面了。

到了南京,他想見到的人自然是權傾一時的蔣介石。可堂堂元首不是你想見就能見到的,必須得有人引見才行。

這個幫蕭振瀛引見的人是監察院院長於右任。他是陜西人氏,曾擔任過陜西省政府主席,與西北軍頗有淵源。

於老引薦的人,蔣介石沒有不見之理。

在蔣介石面前,蕭振瀛細說原委,表示希望能對宋哲元部進行改編。

蔣介石表示同意,讓他找軍政部部長何應欽具體落實相關事宜。

蕭振瀛沒想到事情這麽順當,不由得喜不自禁。

且慢,蕭大哥,按照一般的人生經驗,如果一件事情太過順利的話,往往就值得懷疑了。

我們永遠不要相信,成功會從天而降。很多時候,它恰恰意味著磨難的開始。

果然,何部長的回答猶如給蕭振瀛兜頭澆了一盆冷水。

何應欽說,編制原來是有一個的,不過現在已經取消了。

那還有沒有新的編制?

有。不過需要等。

等了幾天,蕭振瀛仍然什麽回話也沒能等到,倒是遇到了一位“故人”——這時候也住在京城的韓復榘。

韓復榘過去因為背叛馮玉祥,被一眾同仁罵得狗血噴頭。現在看到蕭振瀛也來了,而且寄人籬下,他就嘿嘿地樂了。

你們以前不都罵我和石友三是那個有“反骨”的魏延嗎?現在怎麽著,你和宋哲元也哭著喊著要來當魏延啦。

蕭振瀛正郁悶著呢,就毫不客氣地回了他一句:我們是黃忠,不是魏延!

韓復榘哭笑不得,都是來投蔣的,到你嘴裏,怎麽還變成一個紅臉一個白臉了。

蕭振瀛不理他,繼續等。

這一等就是兩個月。

兩個月,對蕭振瀛來說比兩年還長。京城米貴,房租迫人,錢囊眼看一點點癟下去,可是沒把事情辦好,他又不能回去。

一想到流落山西的弟兄們吃穿無著,不知道在受著什麽樣的罪,心裏就跟刀絞一般,實在是不好受。

坐下來細細一想,明白了。

蔣介石口頭答應,實際上是敷衍之詞,內心並不同意。

什麽叫沒有編制,純屬扯淡,他如果願意安排你,會在乎多出這麽一個編制嗎?

蔣介石和何應欽這一主一仆,說穿了就是在踢皮球。答應要傳經給你,傳的卻是無字真經,讓你空歡喜一場。

照這個樣子,別說兩個月,就是再等兩年,也不一定能等來自己想要的好消息。

這樣不行,得重新想法子。

以晉制奉

 

一天,蕭振瀛翻報紙,忽然看到一則消息:“奉天憲兵至太原接收兵工廠”。

眼前一亮,機會來了。

天不亮,蕭振瀛就站在蔣介石的辦公樓下面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