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縱橫大師(第4/7頁)

因為蔣介石的秘書給他打來電話,當天早上蔣介石要出門給一幫文武講話。

人家秘書也忙得很,不去給領導寫報告,管這閑事幹嗎?

嘿嘿,關系唄。

高手就是高手,經過一番七彎八繞,蕭振瀛這回把關系通到蔣介石的秘書那裏去了。

蔣介石出門就看到了蕭振瀛,因為要去講話,所以想避也避不了。

趕緊打發了事吧。

蕭振瀛知道蔣介石的心思,馬上主動表示:這一回我只跟您談三分鐘,三分鐘談完,我即刻走人。

蔣介石給對方這麽一說,倒變得不好意思了。

不忙不忙,坐下來談。

在準備這個三分鐘陳述之前,蕭振瀛很花費了一番心思,動了一點腦筋。

為什麽第一次見面會導致失敗的結局?關鍵還在於沒有把蔣介石的心理研究透,沒有從他的角度想問題。

那麽蔣介石現在在想些什麽,或者換句話說,中原大戰後,他萬事無憂了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老蔣整天想的就是要“削藩”,將東北、華北這些地方都合並同類項,歸入他的囊中。中原大戰,他雖然鬥倒了老馮和老閻,使自己在南京政府的權威一時無二,但這並不意味著華北可以真正歸其統制了。

東北軍的入關,一方面使蔣介石最終奠定了勝局,但另一方面,也使得華北局勢更趨復雜化,那就是前者可能因此坐大。

東北從形式上雖說是易幟了,其實中央政府在那裏根本難以插足,如果整個華北也由東北軍一手掌控,那就又變成了另一個東北。

只有從這個角度出發,想老蔣之所想,急老蔣之所急,談話才有效果。

重要的是如何使華北不由東北軍一家說了算。

蕭振瀛先從報上那個話題說起:聽說東北軍可能要接收太原兵工廠了。

蔣介石的耳朵果真豎了起來。

蕭振瀛分析說,別看只是一個小小的兵工廠,今天接收兵工廠,明天就能接收整個山西,而山西一向都是華北的核心,如果這個地方被東北軍控制住,張學良的勢力那就不得了了,對於中央來說,以後很可能尾大不掉。

蔣介石看著蕭振瀛。

那麽,你有什麽妙計嗎?

有。

蕭振瀛的計策就是,以晉制奉。

我認識一個叫溫壽泉的人,這人現在住在上海,跟我是鐵哥們兒。他原來在山西當過副都督,跟山西將領很熟,我讓他到太原去做工作,一定不讓東北軍進山西。

蔣介石的臉色慢慢緩和下來。

吃早飯沒有?

蕭振瀛摸摸腦袋,一早就來了,還沒呢。

那跟我共進早餐吧。

蕭振瀛今天算是撞了大運。能夠跟蔣介石在一個桌上吃飯,那可不是普通待遇。

為了跟蕭振瀛深談,蔣介石甚至把當天的講話安排都臨時取消掉了,因為蕭振瀛所涉及的東西,實在是他最關心的。

吃了早飯,又談了半天時間,蔣介石把孔祥熙叫來:喏,事情是這樣這樣的,你看著辦一下吧。

孔祥熙是多麽玲瓏的一個人,馬上就明白了蔣介石的意思。他讓人交給蕭振瀛兩樣東西:兩萬元錢和一張軍委會中將參議的任命書。

真是雪中送炭。蔣介石不愧大人物,出手就是不一樣。

蕭振瀛隨即以中將參議的身份去找了溫壽泉,後者果然就把事情給辦成了。

由於山西將領的集體阻撓和反對,東北軍愣是沒能進入太原,更別說接收兵工廠了。

蕭振瀛當然不會白幹,蔣介石很快再次召見了他。

當著蔣介石的面,蕭振瀛表示:只要中央收納我們,我們今後將堅決脫離西北,為您所用,從而代表中央紮根華北。

至此,對由宋哲元在山西重組新軍的事,蔣介石終於點了頭。

蔣介石這關算是過了。可這事還不是他一人能說了算。

當著蕭振瀛的面,蔣介石很實在地告訴對方,你得再去找一個人。

誰?

陸海空軍副總司令、東北少帥張學良。

華北地面上,只有他點了頭,這事才算成。

從蔣介石這裏拿到路條,蕭振瀛就去天津找張學良。

以宋制晉

 

可是天津的事並不比南京那邊更樂觀,因為有人跑過來插隊了。

這個人不是別人,是老西北軍中的知名人物——孫良誠。中原大戰潰敗後,這位老兄也變成了光杆司令,跑到天津來做寓公了。

做寓公雖然不愁吃穿,可哪有帶百萬兵風光,孫良誠便也想通過關系到少帥這裏來報個名,由自己負責改編晉南西北軍。

替孫良誠操辦這件事的人叫鄭道儒。此君也是能人一個,在老西北軍時就辦過對外交涉,後來國民黨敗退台灣後,還當過“經濟部部長”。但能則能矣,碰到另外一個更能的,鄭君就沒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