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縱橫四海(第2/13頁)

黃郛在華北寸步難行,加上日本人逼迫,不得已南返避入莫幹山中。

華北諸侯如此跋扈,讓蔣介石和汪精衛都感到十分棘手,便由南京行政院下達命令,準備將一些地方軍隊調出華北,其中也包括二十九軍。

二十九軍這些將領,早在北平買田置地,沒一個肯走,但不走就是抗命,這個罪名說有多大就有多大,弄不好還得挨中央軍的揍。

正在仿徨無計之時,蕭振瀛突然發現並抓住了一個機會。

在“何梅協定”簽訂之後,中央軍被迫撤出華北,北平城的防守因此變得十分空虛。

日本人不便直接動手,但他們可以利用那些“失意的軍閥政客”生事搗亂。於是,在日本華北“駐屯軍”的攛掇和慫恿下,便發生了所謂“正義自治軍”叛亂事件。

當時平叛的是城外的東北軍,可是東北軍實力有限,軍紀也不好,這讓人始終放心不下。

蕭振瀛見此,急忙提出建議,表示二十九軍願意調兵防守北平。

當時何應欽已去南京,負責留守的人一聽喜上眉梢。長城抗戰,二十九軍一戰成名,絕對是一支聲譽極佳的勁旅,正求之而不得啊。

得到對方的同意後,蕭振瀛立即打電話,星夜調兵入衛北平。

總算插進了一只腳,可撤軍問題還是沒有得到解決,行政院院長汪精衛仍不斷地催促第二十九軍南下。

看來汪精衛跟我們不是一邊兒的,也只會跟黃郛一樣“賣國”。蕭振瀛轉而找蔣介石,以“拱衛華北”為名請求讓第二十九軍繼續留駐。

沒有想到,從華北撤出第二十九軍,原本就是蔣介石和汪精衛共同之策。除了拿空話敷衍,蕭振瀛什麽也沒能得到。

以前屢試不爽的縱橫術再次遭到挫折,生意做不下去了,一貫自信的蕭振瀛開始變得絕望無比。

按照行政院命令,二十九軍在撤出華北之後,必須參加南下“剿匪”,並且很有可能會在“剿”的過程中拼得一幹二凈,一想到這裏,蕭振瀛就感到不寒而栗。

此時有客來訪。

這也是個到處混事的主,他問蕭振瀛:你們二十九軍想不想在華北繼續待下去?

當然想啊,傻瓜才會不想。

那麽附耳過來。

聽罷,蕭振瀛的臉色變了。

來人說:為今之計,只有搭上日本人這條線,二十九軍才能留在華北,並把位子坐穩當。

眼前可能是杯藏了毒的酒,但為了讓二十九軍能夠繼續生存下去,不喝看來也是不行了。

蕭振瀛一咬牙,一跺腳:那我就去見他一見。

見到的人是土肥原,作為“土匪的源頭”,他一直在華北播撒禍患的種子。

起先氣氛尷尬,因為大家都知道,二十九軍在喜峰口砍過日軍的腦袋。

蕭振瀛在國人之間縱橫慣了,但縱橫日本人還是頭一回。

他侃侃而談:二十九軍雖然跟你們打過仗,但是各為其國,我們之間並無私仇。現在簽了停戰協定,就應該化敵為友。

你們先前找黃郛談判,那是找錯對象了。黃郛,一光杆政客耳,他能做什麽主呢,就是他答應了,我們軍人不答應,原來答應的還是無效。

 

作為“土匪的源頭”,土肥原是“華北自治運動”的幕後策劃者

土肥原承認蕭振瀛說得沒錯。

雖然趕走黃郛,但“失意的軍閥政客”裏面又挑不出中用的,好不容易搞次叛亂,還被一下擺平了,所以他也很是著急。

蕭振瀛說:你們要談判,找我們啊!

我們手上有槍,我們答應了,就能算數。

土肥原眼前一亮,那行,只要你們不反對日本,就可長駐華北,而且我們日本會支持宋哲元。

土肥原代表的是日本軍部,有了這條線,宋哲元變得有恃無恐,蔣介石毫無辦法,只得解除了調二十九軍南下的命令。

1935年8月28日,宋哲元被任命為平津衛戍司令,接替張學良成為華北第一諸侯。

蔣介石在看到第二十九軍欲挾日以自重後,迅速指示外交部與日本駐華大使接觸,想奪回華北問題的對日談判權。

第二十九軍所恃者,就是能夠與日本人談判。土肥原們都是很現實的,他們能逐黃郛而交二十九軍,難道就不會在獲利之後,再次拋棄二十九軍?

縱橫大師蕭振瀛再施縱橫術,他跑去當著面問土肥原:你們日本是軍人做主,還是外交做主?

土肥原聽說外務省橫插一杠子,果然大為氣惱。華北是我們軍人流血流汗打下的,玩嘴皮子的卻想來搶功,做夢!

立即報告軍部,後者也馬上向外務省施加壓力,軍部發了火,外務省連個屁都不敢放,結果日本駐華大使被召回國,南京外交部連談判的人都找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