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江湖

情報還是要繼續刺探,可是再也不能找高宗武之類嘴上無毛、辦事不牢的小青年了,這次被蔣介石賦予秘密使命的是能說會道的蕭振瀛。

蕭振瀛是一個文臣,當初蔣介石委任他為一戰區總參議,也不是要他直接去疆場廝殺。

凡世間萬物,均須盡其用才行。蕭振瀛能在華北縱橫捭闔,靠一張嘴鬥敗土肥原和板垣,這種才能若是浪費了豈不大為可惜。

蔣介石讓蕭振瀛以接眷屬的名義,在香港與日方密談。

奉命之後,蕭振瀛也動身前去香港。他與高宗武不同,雖然不是什麽衣著鮮亮的“日本通”,可卻是老江湖了,鼻子輕輕一嗅,便能聞出對方的氣味兒。幾句閑話一聊,就發現一個叫和知鷹二的日本人大有講究,身份很不一般,可能直通日本軍部。

他猜得沒錯,和知正是軍部派駐南方的秘密代表。

和知以前是在華北混的,而蕭振瀛當年也是華北的熟面孔,朋友遍天下,當然認識和知。他隨即向正在武漢的蔣介石報告了這條線索。

此時武漢會戰已經進入中期階段,蔣介石馬上將蕭振瀛召至漢口,當著面授以機宜。

話說和知在見到蕭振瀛後,也認為自己找到了敲門磚,在向軍部匯報時,後者同樣鄭重其事,將其命名為“蕭振瀛工作”。

兩人面對面坐下,和知放出了一個最大誘餌,那就是承諾“恢復‘七七事變’前之狀態”。

消息傳到武漢,不獨孔祥熙等極少幾個知曉內情的“主和派”激動不已,連蔣介石都感起了興趣。

在此之前,他對“和談”本來是不抱任何希望的,派蕭振瀛前去也主要是為了刺探日本人的內幕。

當時張季鸞名為《大公報》主筆,實際也是蔣介石帳下的重要智囊。蔣介石在私下對張季鸞明言,以他對日本人的了解,如果沒有“重大變化與打擊”,對於吃到嘴邊的肉,對方是絕不肯輕易再吐出來的,所以對和知所謂的“和談”不應樂觀。

說是這麽說,可當蔣介石聽到和知竟然同意“恢復‘七七事變’前之狀態”時,也不由得怦然心動。

處於眼前這種困境,倘若日方能這樣做,中方就是得了便宜,通過這種方式雙方達成停戰,至少中國政府和軍隊都可以喘口氣了。

原先蔣介石一再堅持,中日談判,必須有第三國作為保證,否則沒法相信日本人的話,但是一個突發的國際事件讓他變得啞口無言——曾經向捷克提出“保證”的英法把對方給賣了,捷克被迫將蘇台德區割讓給德國,這就是“慕尼黑協定”。

英國首相張伯倫不僅不為此感到羞愧,回國時還一邊揮舞著協定,一邊告訴自己的選民:我帶來了整整一代人的和平!

台下掌聲雷動。

在一戰的陰影之下,歐洲變成了“普遍綏靖”的樂園,歐洲人也全都變成了膽小鬼。他們害怕打仗,為了自己能夠不上戰場,已經完全忘記了什麽叫做“不仁不義”。

讓這樣的“第三國”給你做“保證人”,你能放心?

全面抗戰以來,蔣介石一直堅持把中日之戰與歐洲局勢聯系在一起,天天都要閱看和分析有關歐洲方面的情報。

按照德國那種囂張的架勢,歐戰遲早是要爆發的。假使不能夠馬上打起來,只要中日談判過程令人滿意,能和則和,但若是歐戰瞬間發作,那對小日本就不能客氣了,不僅不能和,還要打得更狠更猛才行,否則就拿不到滿意的談判條件。

現在事情就擺在這裏,眼看著歐洲人極度怕死,英法政府很不仗義,歐戰一時半會兒還真打不起來。

既然日本人已經有了點意思,那就可以在沒有第三國保證的情況下,直接進行秘密談判。

談判啟動,但這時候蔣介石反而把繩子越勒越緊。

有了高宗武的前車之鑒,對暗中交涉這些事不能不格外謹慎。蔣介石在日記中一再提醒自己:敵國陰狠,講和時更增危機也。

從性格上來說,蕭振瀛也是一個主動性很強的人,就怕他一沖動,信口開河惹出禍來,因此蔣介石思慮再三,除親自擬了一份談判原則交給蕭振瀛外,還讓軍政部部長何應欽對整個過程予以指導。

蔣介石要求蕭振瀛,盡可能每天用長途電話與何應欽聯絡一次,以便根據武漢會戰的實際走勢決定策略,同時在談判時不得遷就日方。

不遷就,是因為蔣介石深知自己現在處於一個什麽樣的地位。在完全被動的情況下,遷就不但無益,而且必受大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