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式戰術(第2/2頁)

他注意到的只是第十一軍僅用兩天時間,就連下三城,迂回到了南昌城西面,從而對南昌形成了半包圍。

3月22日,羅卓英以保存部隊為原則,向薛嶽提出是否可放棄南昌。

薛嶽連夜召集幕僚們進行研究。大多數幕僚都傾向於“守”,認為南昌城前的贛江寬達千米,非修水河可比,而且第十一軍的後方聯絡線拉得過長,一旦附近的其他中國軍隊趕到,可一舉切斷其聯絡線。

薛嶽猶豫了相當長的時間,但他最後還是選擇了“棄”。

平時的書面命令,大多是薛嶽簡單口述,然後交由幕僚們起草,唯獨這份撤退令,他字斟句酌,親自起草,乃至於電報都發出去了,撤退令還沒寫好。這在薛嶽的軍事生涯中是很少見的。

南昌究竟是棄還是守,其中分量實有千鈞重,選擇起來真是太難了。

首先,他相信羅卓英的話,認為第十一軍確實已逼近南昌。其次,此時守南昌的是歐震第四軍,如果一定要死守南昌的話,第四軍可能會因此全部犧牲掉。

在粵軍之中,以“老鐵軍”第四軍名氣最響,從張發奎到薛嶽,沒有一個不拿它當寶貝和親生兒子看待。別的不說,在萬家嶺戰役中,就是由第四軍率先發現第一〇六師團的穿插動向,並將其誘入包圍圈的。

犧牲第四軍保南昌,南昌還不一定能保得住,卻要把視如性命的“老鐵軍”給送進去,這當然是薛嶽很難接受的。

日本第十一軍侵占南昌

第一〇六和第一〇一師團是五天之後才到達南昌附近的,他們一路上都沒遇到太過激烈的抵抗。3月27日,南昌陷落。

失守南昌,對於薛嶽和羅卓英來說,都是一次重大挫折。薛嶽起初雖未直接指揮南昌會戰,但最後的撤退令是他擬定的,等於南昌城就是從他一手送出的,其心情可想而知。

如同運動員輸了比賽,一些有個性的教練會連記者招待會都拒絕參加。南昌會戰結束後。薛嶽不僅沒有依例召開戰術檢討會,而且人也變得沉默起來,平時更是不肯涉及有關南昌會戰的一個字。

太窩囊了,你們千萬別跟我聊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