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真是一支可怕的軍隊!

隋唐之際,朝鮮半島上共有三個國家:高麗、新羅、百濟。

高麗為高句麗之簡稱,是中國古代東北少數民族扶余人於西漢末期建立的一個政權,其疆域東西跨度三千一百裏,南北跨度兩千裏,大抵包括今遼寧東部、吉林南部和朝鮮半島的北部與中部。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高麗與後來的王氏高麗根本不是一回事,無論從歷史淵源、疆域範圍還是從民族構成來看,兩者之間都毫無本質聯系。古代高麗是中國古代東北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其領土有三分之二在遼東,即今天中國的遼寧省東部,朝鮮半島的地盤實為擴張所得。而王氏高麗則是在古代高麗滅亡二百多年後創立的王朝,其創立者王建也根本沒有高句麗族的血統。王建在《十誡書》中自稱:“朕賴三韓山川陰佑,以成大業。”可見王建是三韓人,與古代的高麗人毫無關系。(所謂三韓人,是朝鮮半島南部古代居民的總稱,包括馬韓、辰韓、弁韓三支;三韓人是後來朝鮮半島居民的主要來源。)

然而可笑的是,現代韓國為了擺脫中華文化的影響,也為了掩蓋其歷史文化資源相對匱乏的事實,不惜歪曲並捏造歷史,硬是把高句麗人認作自己的老祖宗,把古代高麗說成是韓國人在歷史上建立的政權,甚至把中國東北說成是韓民族曾經活動過的歷史舞台。

朝鮮半島的另外兩個國家——新羅和百濟,分別位於半島南部的東面和西面,國土面積比高麗小,實力稍弱。三個國家長期處於三足鼎立的狀態,相互之間矛盾重重,經常爆發戰爭。

盡管它們自古以來同是中國的藩屬國,自兩漢以迄魏晉南北朝,一直都向中原王朝稱臣納貢、接受冊封,可自從隋文帝時代起,高麗就開始屢屢挑戰隋朝宗主國的地位,不但“驅逼靺鞨,固禁契丹”,出兵入寇遼西,而且南征新羅和百濟,大有強力擴張之勢。

蕞爾小國竟然也敢蔑視天朝權威,企圖稱霸一方?

這當然令人無法容忍!

於是隋朝便先後對高麗發動了四次規模浩大的遠征。其中隋文帝曾發兵三十萬討伐,但卻因瘟疫流行、糧草不繼和自然災害等原因被迫撤兵,結果未及與高麗交戰便損失了十之八九的士兵。到了隋煬帝時代,好大喜功的楊廣更是連續三次親征高麗,僅第一次出動的軍隊就多達一百一十三萬余人,後兩次據稱也都在百萬人以上,然而結果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隋煬帝的三次遠征全部鎩羽而歸!

最後一次盡管取得了表面上的勝利,可付出的代價卻極為慘重。

而更讓世人料想不到的是,三征高麗竟然成了隋帝國由盛而衰的致命拐點。短短幾年後,一度繁榮強大的隋王朝就因國力耗盡、民變四起而轟然崩塌。

對於楊廣來說,桀驁不馴的小國高麗就是他生命中的滑鐵盧;而對於代隋而興的唐王朝而言,該死的高麗照舊不讓人省心。

武德年間,高麗與唐帝國之間有過一個短暫的蜜月期。雙方曾經交換戰俘,高麗還於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遣使上表,奉唐正朔,在國內頒行唐朝歷法。唐高祖李淵也分別對高麗、新羅和百濟進行了冊封。

然而好景不長,從武德末年開始,高麗便又故態復萌了。它不但頻頻阻撓新羅和百濟從陸路對唐的朝貢,而且不時出兵侵擾新羅和百濟。即位之初的唐太宗李世民不願輕啟戰端,於是積極施展外交手段,遣使對三國進行調解。高麗表面上做出謝罪與和解的姿態,暗地裏卻一直秣馬厲兵、積極備戰,並於貞觀五年(公元631年)在邊境線上修築了一條一千余裏的長城,東北起於扶余城(今吉林四平市),西南直達渤海的入海口。

在貞觀初期和中期,由於唐帝國對內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對外積極經略漠北和西域,所以暫時無暇顧及遼東,但是李世民卻一直密切關注著高麗的一舉一動。他曾經對朝臣說:“高麗本是漢朝四郡之地,只是後來國家不武,以致淪為異域。倘若我們發精兵數萬進攻遼東,高麗必以傾國之兵相救,到時候再派一支海軍從東萊直趨平壤,海陸夾擊,要攻取高麗並非難事。只是如今中原地區仍然凋敝,我不忍心發動戰爭,讓百姓受苦。”

由此可見,一旦時機成熟,李世民必定要征服高麗,完成隋朝兩代帝王未竟的事功!

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十一月,機會終於出現了。

高麗國內爆發政變,其東部總督淵蓋蘇文殺了國王高建武,擁立高建武的侄子高藏繼位,然後一手把持軍政大權,成了高麗王國的實際統治者。

這個淵蓋蘇文是一個非同尋常的人物。

他不僅是個工於心計的權臣,而且還是個異常兇悍的武士。史書說他“狀貌雄偉,意氣豪逸,身佩五刀,左右莫敢仰視”(《資治通鑒》卷一九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