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真正的英雄,才懂得欣賞自己的對手

高延壽全軍覆沒,令高麗舉國震驚。

位於安市城後方的後黃城、銀城等地(均在今遼寧岫巖縣北)的高麗軍民有如驚弓之鳥,紛紛棄城而逃,一口氣跑過了鴨綠江。

安市後方的方圓幾百裏頓時荒無人煙。安市徹底成了一座孤城。

然而,就是這座幾乎是指日可下的孤城,卻成了李世民軍事生涯中的滑鐵盧。

安市城的防禦超乎尋常地堅固,而安市軍民的抵抗也出人意料地頑強。

唐軍圍攻了一個多月,安市城依舊巋然不動。

每當李世民的禦駕經過安市城下的時候,城上守軍就擂鼓喊叫,肆意取笑大唐天子,氣焰極為囂張。

看著皇帝一陣青一陣白的臉色,李世勣憤然提議——“克城之日,男子皆坑之!”(《資治通鑒》卷一九八)

這個可怕的消息很快傳遍了安市城。城中軍民越發同仇敵愾、全民皆兵,人人抱定與城池共存亡的決心,對唐軍的抵抗也更加頑強。

戰事陷入了膠著狀態,一轉眼時節已近深秋。

遼東早寒,如果再這麽拖下去,等到草木幹枯、河水結冰的時候,唐軍的後勤補給勢必更加困難,到時候大量的士兵和戰馬很可能不是戰死在沙場上,而是凍死在雪地裏!

怎麽辦?

關鍵時刻,高麗降將高延壽、高惠真站出來獻計了。他們向李世民提議:“如今,安市人全民皆兵、人自為戰,此城絕對不易攻拔。在下率高麗十余萬眾,卻望風披靡,一朝崩潰,國人皆為之喪膽。而今之計,不如繞過安市,直取烏骨城。烏骨城主年已老邁,大軍定可朝至夕克,進軍途中的其他小城也會望風而逃,只要收取這些城池裏的糧食輜重,大軍的供給就不會匱乏,而後乘勝前進,平壤指日可下!”

這個計劃得到了絕大多數將領的支持。他們說:“我軍在南部還有張亮的四萬海軍,可命他即刻向烏骨城進軍,與主力會師,攻占烏骨城,然後渡過鴨綠江,定可直取平壤。”

如果說此前李道宗的繞道建議根本不能讓李世民動心的話,那麽此刻李世民的想法就不得不發生轉變了。其一,這麽多人支持這個計劃,說明它的可行性很高;其二,李世民親眼目睹了安市軍民的頑強鬥志,這在相當程度上削弱了他的自信心。

所以,李世民略為沉吟後,很快同意了繞道計劃。

可就在這個時候,長孫無忌發言了。

他說:“天子親征,跟諸位將軍不同,不能抱著僥幸之心去冒險。如今安市、建安的守軍還有十余萬眾,如果繞過它們攻打烏骨,萬一兩城軍隊傾巢而出,襲擊我們的後背怎麽辦?所以,臣以為應該先破安市後取建安,然後長驅而進,這才是萬全之策。”

在此,是否要繞道已經成為整個高麗戰爭中決定性的一步棋。

如果不采用繞道計劃,一意要拔下安市城這顆硬釘子,就得面臨遼東早寒的威脅。假如進入冬天還拿不下安市城,那麽李世民就只能選擇撤兵,此次遠征就會功虧一簣。

而如果繞過安市直取平壤,看上去是一個出奇制勝的妙招,但是唐軍的運輸補給線勢必更加漫長。萬一平壤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防禦薄弱,而是跟安市城一樣又臭又硬,那麽到時候的情況就會更加險惡——不但天氣嚴寒、缺乏給養,而且會腹背受敵,後果將不堪設想。當年楊廣第一次親征不就是因為繞道深入、糧草不繼而遭遇慘敗的嗎?

所以,無論哪一種戰略都是有利有弊的,絕沒有所謂的萬全之策。

到底該怎麽辦?

這是一個艱難的抉擇。

最後,李世民內心的天平傾向了長孫無忌。

他決定放棄繞道計劃,在冬季來臨之前拿下安市——不克安市,誓不罷休!

天子既然下定了決心,將士們當然只能豁出命來打了。

在隨後的日子裏,唐軍對安市城展開了空前猛烈的進攻。士兵們每天都發起六七輪沖鋒,各種攻城武器也都拉上去了,無奈安市城城高墻厚,拋石機拋出的巨石只能砸塌城墻上的雉堞(古代在城墻上面修築矮而短的墻,守城的人可借以掩護自己),根本轟不倒城墻。就連被砸塌的雉堞,安市守軍也能馬上在缺口處修築木柵,令唐軍無機可乘。

眼看天氣一天比一天寒冷,勝利的希望也越來越渺茫。李道宗情急之下想出了一個辦法——築一座土山。

築一座比安市城墻還高的土山,然後居高臨下發動攻擊!

隨後,唐軍花了整整六十天的時間,動用了五十萬人次的勞力,終於築起了一座比安市城墻還高出數丈的土山。

安市城徹底暴露在唐軍的眼皮底下。

最重要的是:安市城的樓房街道徹底暴露在了拋石機的射程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