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皇後,不是天子說廢就廢的(第4/4頁)

如果說健康的惡化注定了高宗的天子大權非旁落不可,那麽他寧可旁落給皇後武媚,也絕不能旁落給長孫無忌第二!

李治固然知道這不是最好的選擇,然而,在兩害相權取其輕的情況下,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最不壞的選擇呢?

當然,在這場廢後風波中,李治的表現確實顯得有些懦弱。可是,與其說李治是在武後的逼迫下產生了畏怯,不如說他是在那一瞬間察覺了自己廢後舉動的魯莽。因為倘若真的把武後廢了,李治在病魔纏繞的情況下就不得不把權力下放給宰相,如此一來,就有可能引發如上所述的外姓掌權的危險。

此外,讓李治最終產生悔意、收回成命的另一個原因是——在武後協助處理朝政的這幾年中,她的表現確實無懈可擊、可圈可點,甚至比李治本人顯得更圓熟、更老到、更具政治智慧。既然如此,李治在冷靜下來的時候,自然會意識到自己對魏國夫人的感情已經損害了身為帝王的理智,所以他不得不從顧全大局的角度出發、從李唐社稷的長治久安出發,進一步提升武後的權威。

無論高宗李治是主動還是被迫,總之從麟德元年的冬天開始,李治的帝王權威就逐漸削弱了。在這場有驚無險的廢後風波中,皇後武媚非但毫發無損,反而趁機鏟除了天子在朝中的一幹親信,不僅轉危為安,而且因禍得福,獲取了更大的權力!

從此,金鑾殿上不再只有高宗李治一人,而是高宗與武後並列。滿朝文武幾乎都能感受到,帝國的最高權力正在逐步落入皇後武媚的手中。史稱:“自是,上(高宗)每視事,則後(武後)垂簾於後,政無大小皆預聞之。天下大權,悉歸中宮;黜陟生殺,決於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謂之二聖。”(《資治通鑒》卷二〇一)

一個“二聖臨朝”的時代就此掀開大幕。

這一年,武媚四十歲。

此時的武媚,就像一只浴火重生的鳳凰一樣,在經歷千難萬險之後,終於以一種舍我其誰的氣概和聳壑淩霄的姿態,展翅翺翔在大唐帝國的權力巔峰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