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臂擎天:劉仁軌傳奇(下)(第2/3頁)

龍朔二年七月,熊津城中的唐軍忽然出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對百濟復國軍發起了一場閃擊戰,一連攻克了支羅城、尹城、大山、沙井(均在朝鮮半島西南部)等多座堡壘,殲滅了大量敵軍,並迅速分兵據守。

就在百濟軍隊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劉仁軌又密約新羅出兵,兵鋒直指熊津城東面的一座戰略要地——真峴城。

真峴城是一座修築在峭壁上的城池,易守難攻。福信深知其重要性,很早就加派了軍隊,嚴加防範。然而,正因為此城險要,加上有重兵布防,所以百濟軍隊反而放松了警惕。劉仁軌率部進抵真峴城下後,馬上利用夜色的掩護,順著峭壁上繁盛的草木攀爬而上,悄悄幹掉了所有哨兵,到天亮時分就已占據該城,百濟守軍一覺醒來,都乖乖地做了唐軍的俘虜。

拿下真峴城是百濟戰爭的一大轉折點。

因為此城位於百濟與新羅的交通要道上,占據此城就等於打通了熊津與新羅的運輸通道,從此唐軍就可以源源不斷地從新羅獲得必要的糧食和給養。百濟要想拔掉插在他們心臟上的這顆釘子,已經是難如登天了。

隨後,劉仁願迅速上表向朝廷報捷,並要求增兵。

眼見百濟這盤死棋忽然之間就走活了,高宗大喜過望,隨即任命右威衛將軍孫仁師為熊津道行軍總管,即刻率領七千名士兵渡海增援。

就在唐軍發動反攻的同時,百濟內部再次爆發了內訌。

不出劉仁軌所料,福信和扶余豐這對君臣始終貌合神離,一直處在相互猜忌的狀態。自從福信刺殺道琛、大權獨攬之後,扶余豐更是感到了嚴重的威脅,於是便暗中在福信身邊安插了幾個眼線。

七月的某一天,福信忽然稱病閉門不出。滿腹狐疑的扶余豐馬上讓他的眼線刺探實情,結果不出他的預料,福信果然是想趁他前去探病之機,將他刺殺,然後自立。扶余豐勃然大怒,索性將計就計,帶著自己的一幹親信,以探病為由把福信殺了,並且清除了他的黨羽。

福信一死,扶余豐算是鏟除了一大心腹之患,可同時也失去了一條強有力的臂膀。扶余豐深知自己不是唐軍的對手,於是慌忙派遣使節,前往高麗和日本乞援,請求共同出兵對付唐軍。

孫仁師率援兵進入百濟後,與劉仁願、劉仁軌合兵一處,唐軍聲勢大振。

龍朔三年(公元663年)秋天,經過長時間休整的唐軍決定對百濟發起全面反攻。諸將紛紛建議先取加林城,因為此城地處水陸要沖,是一個戰略要地。然而劉仁軌卻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說:“加林城異常險要,如果我們采取強攻,必定傷亡慘重;倘若采取圍困戰術,又會陷入曠日持久的消耗戰。依我之見,不如直搗敵軍老巢周留城,這是百濟反抗軍的總部,所謂除惡務本、擒賊擒王,只要攻克周留城,其他城池必將聞風而下。”

眾人經過商議,都對劉仁軌的意見表示贊同。隨後,唐軍兵分兩路:孫仁師、劉仁願會同新羅軍隊從陸路進攻;劉仁軌則與副將杜爽、百濟降將扶余隆率海軍出熊津江,在白江口與陸軍會師,一同夾擊周留城。

就在唐軍準備發動全面反攻之前,日本在百濟國王扶余豐的請求下,已經決定介入朝鮮半島的戰爭,隨即出動了一支龐大的海軍支援百濟。

這一年八月二十六日,當劉仁軌率領海軍進抵白江口時,日本海軍已經在此嚴陣以待。

中日海軍在歷史上的第一次大規模會戰——白江口戰役,就此拉開序幕。

日本海軍的兵力將近四萬人,擁有一千艘戰船;而大唐海軍的兵力大約是一萬三千人,戰艦一百七十艘。

很顯然,日本海軍在艦船數量和兵力上占盡了優勢。但是,在艦船體積、性能和武器裝備方面,日軍卻遠遠不如唐軍。在兩軍各有所長的情況下,究竟哪一方能取得勝利,誰也沒有把握。

作為中日兩國海軍的首次交鋒,雙方都不了解彼此的實力,所以在這一天的戰鬥中都表現得比較謹慎。兩軍只是彼此發動了幾次試探性進攻,試圖摸清對方的戰術和打法,隨後便各自收兵。第一天的戰鬥,以日軍損失幾艘戰艦而告終,唐軍小勝。

當天夜晚,雙方的高級將領都連夜舉行軍事會議,討論破敵的戰術。日軍將領一致認為,應該發揚武士道精神,主動進攻,“我等爭先,彼應自退”;同時利用自身的數量優勢,以穿插戰術將唐軍艦船分割包圍、各個擊破。

與此同時,劉仁軌也在緊張思考著對付敵人的辦法。唐軍的艦船數量雖然少,但是都配備了投射機、強弩等尖端武器,可以遠距離打擊日軍;此外,唐軍艦船的體積龐大,在與日艦的近距離對抗中也具有居高臨下的優勢。有鑒於此,劉仁軌決定在第二天的戰鬥中采用火攻的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