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室再造:漸漸消逝的狼煙(第3/4頁)

亂世之中,人心叵測,史思明雖然是父親最信任、最倚重的左膀右臂,可在唐軍大舉反攻、燕軍節節敗退的情況下,史思明會不會像嚴莊那樣幡然易幟、倒戈降唐呢?

有可能,很有可能!

安慶緒越想越覺得史思明靠不住。

為此,安慶緒想了一個辦法。他把剛任命的宰相阿史那承慶和親王安守忠找來,命二人前去範陽征調史思明的軍隊,以此對其進行試探。安慶緒叮囑他們:如果史思明仍然忠於燕朝,肯交出軍隊,那當然最好;萬一他心生異志,就想辦法幹掉他,以絕後患!

安慶緒的懷疑沒錯,史思明確實已經心生異志,準備降唐了。

就在安慶緒倉皇逃離洛陽時,史思明的心腹幕僚便力勸他叛燕歸唐。他們說:“如今唐室再造,安慶緒只不過是樹葉上的一顆露珠,轉瞬即滅!將軍何苦陪著他一塊滅亡呢?”

史思明覺得幕僚們的話有道理,眼下唐軍兵鋒正銳,所向披靡,如果繼續頑抗,最後只能陪著安慶緒一塊玩完。與其如此,還不如暫時歸唐,保存實力,靜待時變。

更重要的是,歸降唐朝,只不過是換幾杆旗幟的顏色和名稱而已,地盤和實力一點也不會少;倘若繼續留在燕朝,勢必會被滿腹猜疑的安慶緒釜底抽薪,變成一個光杆司令,甚至隨時有可能腦袋搬家!

所以,史思明很快做出了決定。

當阿史那承慶和安守忠率五千精騎抵達幽州城下時,史思明立刻帶著數萬兵馬親自出城“迎接”。兩軍相距一裏左右的時候,不約而同地勒住了韁繩。

幽州城外的原野頓時陷入一片寧靜。

那是一種怪異的寧靜。

片刻後,史思明陣中突然飛出一騎,馳至阿史那承慶陣前,高聲喊道:“相公和王爺遠道而來,敝處將士不勝欣喜。但邊兵怯懦,懼怕相公兵馬之盛,不敢上前迎接。請貴部暫時卸下武器,以安眾心。”

阿史那承慶和安守忠頓時面面相覷。

卸下武器?史思明想幹什麽?莫非他真想造反不成?可是,腳踩在人家的地頭上,數萬人馬又劍拔弩張地擋在前面,不卸也不行啊……

卸就卸吧,諒你姓史的也翻不了天!

阿史那承慶和安守忠沒有辦法,只好命部眾卸下武器,然後赤手空拳地走進了幽州城。

史思明當即設宴為他們接風洗塵。美酒佳釀很快洗卻了他們的滿面風塵,也洗卻了他們的滿懷戒心。與此同時,另一種清洗活動也在悄悄進行。史思明命手下人告訴鄴城來的士兵們:想回家的送你們盤纏,願意留下的重重有賞。

被繳了械的士兵,就如同被拔了牙的老虎。這五千騎兵雖說是阿史那承慶和安守忠的麾下精銳,可此時此刻,他們已經成了史思明砧板上的魚肉,除了上面的兩條路,他們已經別無選擇。

於是,一支軍隊就這樣無聲無息地蒸發了——想回家的都走了,更多的人留了下來,當天就被編進了史思明的軍營。

酒足飯飽的阿史那承慶和安守忠在驛館睡了一夜,第二天醒來就成了史思明的階下之囚。

至德二載十二月二十二日,範陽使者抵達長安,向唐肅宗李亨獻上了降表。表上寫明,史思明願率轄下的十三個郡,八萬士兵,外加燕朝河東節度使高秀巖部,向朝廷投誠。

肅宗大喜過望,即日封史思明為歸義王、範陽節度使,並將他的七個兒子全部任命為高官。同時,肅宗給史思明下達了一條指令——討伐安慶緒。

隨著史思明的歸降,唐肅宗李亨欣喜地發現,曾經籠罩大半個帝國的烽火狼煙已經漸漸消逝,海晏河清的那一天似乎馬上就要到來……

至德二載歲末的日子,肅宗李亨做了兩件大事:一是處決並懲治了兩京失陷時投降燕朝的一批逆臣;二是冊封並擢升了平叛期間的所有立功之臣。

對於逆臣的處理,肅宗朝廷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最後決定依情節輕重,“以六等定罪”。具體是:一等重罪者在鬧市斬首示眾;二等罪賜自盡;三等罪重杖一百;最後三等分別予以流放、貶謫等處罰。其中,原河南尹達奚珣等十八人被判一等重罪,於長安西南獨柳下斬首;前宰相陳希烈等七人被判二等罪,賜死於大理寺獄。

功臣方面,廣平王李俶晉封楚王(次年五月被立為太子,稍後更名李豫),郭子儀晉升司徒,李光弼晉升司空;所有“蜀郡、靈武扈從立功之臣”,分別予以“進階、賜爵、加食邑”等封賞。此外,張良娣晉封淑妃(次年三月被立為皇後),肅宗的其他九個皇子也均有晉爵,如南陽王李係晉封趙王,新城王李僅晉封彭王,潁川王李僴晉封兗王。

最後,值得一提的就是在平叛戰爭中英勇捐軀、壯烈殉國的那些烈士。肅宗朝廷開列了一張名單,如顏杲卿、袁履謙、張介然等人,皆被追認為功臣,本人追贈官爵,子孫也都恩蔭授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