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幕弑父篡位的鬧劇(第2/4頁)

二比一,主戰派占了上風,肅宗隨即下定反攻的決心。

二月下旬,肅宗不斷派遣使者前往河陽,命令李光弼出兵。其情形就跟當初玄宗一再逼迫哥舒翰出戰一模一樣。

面對天子一再催戰的詔書,李光弼無可奈何,只好命大將李抱玉駐守河陽,然後與仆固懷恩、魚朝恩及衛伯玉一同出兵,進攻洛陽。

上元二年二月二十三日,史思明期待已久的時刻終於到來。

這一天將成為史思明的幸運日,也將是他徹底洗刷恥辱的日子。

當唐軍進抵洛陽城外的邙山下時,史思明已在此嚴陣以待。李光弼選擇了一個險要的地形列陣,而躊躇滿志的仆固懷恩則率兵列陣於一馬平川的平原之上。李光弼趕緊告誡他說:“依恃險要,進可攻,退可守;列陣平原,一旦失利則全軍覆沒。史思明擅長野戰,絕不可輕視!”隨即一再下令仆固懷恩移兵於險要處,可仆固懷恩卻置若罔聞。

就在唐軍剛剛列陣、立足未穩之際,史思明便迫不及待地發出了進攻的號令。

郁積在史思明胸中一年零四個月的怒火,此刻終於化作一聲振聾發聵的號令,響徹在燕軍官兵的耳邊。

頃刻之間,燕軍騎兵就像潮水一樣漫過了平原。

在這種適合騎兵沖鋒的地形作戰,唐軍實在不是燕軍的對手。面對呼嘯而來的燕軍,仆固懷恩的陣勢最先被沖垮,部眾紛紛潰逃。其他各路唐軍見狀,士氣大為削弱。盡管李光弼一直據守險要,奮力死戰,可還是抵擋不住燕軍的淩厲攻勢,很快也被打垮。

李光弼的中軍帥旗一倒,各路唐軍更是不戰自潰,在同一時間全部掉頭而逃。

這一戰,唐軍被斬首數千級,丟棄的軍資器械更是不計其數。李光弼和仆固懷恩渡過黃河,一路逃至聞喜(今山西聞喜縣);魚朝恩與衛伯玉逃回陜州;駐守河陽的李抱玉棄城而走;河陽、懷州相繼陷落。

李光弼在河陽堅守一年多所取得的戰略優勢,就這樣在一夕之間化為烏有。

邙山大捷之後,史思明乘勝西進,命史朝義為前鋒,從北路進攻陜州;他本人則率大軍從南路向西挺進。

三月九日,史朝義進至礓子嶺(今三門峽市南),被埋伏在此的衛伯玉打了個措手不及。

史朝義發動了好幾次反擊,卻都被衛伯玉一一擊退。

眼看前鋒屢屢受挫,不能越陜州半步,史思明的南路大軍也不敢冒進,只好退駐永寧(今河南洛寧縣北)。他恨鐵不成鋼地對左右說:“小子怯懦,終究不能幫我成就大事!”並揚言要依照軍法,將史朝義及其手下將領全部斬首。

一般情況下,老子說要殺兒子都不過是一時氣話,基本上是當不得真的。可對史朝義來說,他老子史思明的話卻足以令他不寒而栗。

因為他知道那不是氣話。

一直以來,史思明對史朝義這個長子從來沒什麽好臉色,而唯獨寵愛少子史朝清。史朝義也搞不懂自己為何不受父親待見。他只能小心翼翼做人、竭盡全力做事,除此之外,他實在不知道自己還能做什麽。

史思明稱帝後,史朝義發現自己的處境不但沒有好轉,反而更為不堪。因為父親擺明了就是想把皇位傳給史朝清,而他這個長子充其量就是一個馬前卒,是替父親和弟弟打天下的工具。暫且不說在打天下的過程中隨時有可能死於非命,就算歷經千難萬險奪了李唐江山,史朝義也得不到什麽好處,甚至避免不了兔死狗烹的命運。

很多時候,史朝義覺得自己的處境跟當初的安慶緒可謂如出一轍。可人家安慶緒最終畢竟邁出了那一步,從而轉禍為福,一舉登上了燕朝天子的寶座。如今,史朝義敢像安慶緒那麽做嗎?

一想到這裏,史朝義的心裏不由自主地掠過一陣戰栗,周身的毛孔都沁出了一層冷汗。

其實,史朝義如果真要動手的話,勝算還是很大的。

因為他父親很不得人心。

史思明生性多疑,殘忍嗜殺,左右之人稍有違逆的,輕則掉腦袋,重則被族誅,時時活在伴君如伴虎的恐懼之中。所以,史思明麾下很多將領表面上敬畏他,實則早已跟他離心離德。相反,這些將領卻都對史朝義抱有好感。因為史朝義為人謙恭謹慎,性情溫良,並且非常體恤士卒。對這些燕軍將領來說,如果能讓這位少主取代那個殺人不眨眼的魔頭皇帝,他們以後的日子無疑要好過許多。

正因為此,所以當史思明屢屢向左右流露出廢長立幼的想法時,許多將領便私下把這些信息透露給了史朝義,其用意當然是慫恿他先下手為強。

可是,史朝義始終下不了這個決心。

因為這不是普通的殺人謀反,而是弑父篡位!這種事無論擱在誰頭上,都不是輕輕松松就能決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