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寧的代價:“蜀中之亂”始末(第2/3頁)

此話從何說起?

崔旰絕不是空口白牙亂咬人,他是有證據的。

——郭英乂所在的節度使府原本是玄宗幸蜀時居住的行宮,此地院宇華麗,花木扶疏,被當地人譽為“形勝之所”。玄宗回京後,有關部門就把行宮改為道觀,還用黃金鑄造了一尊玄宗的塑像,供奉在道觀中供士民瞻仰。歷任節度使來到劍南後,第一件事就是入觀參拜,然後再正式上任。可郭英乂一來,居然對這塊風水寶地垂涎三尺,馬上把玄宗的塑像搬掉,把觀裏的道士全部驅逐,公然將此地占為己有。

這是什麽性質的問題?這不就是想造反嗎?

崔旰對將士們說:“英乂反矣!不然,何得除毀玄宗真容而自居之?”(《舊唐書·崔寧傳》)

報仇雪恨的時刻到了。

永泰元年閏十月下旬,崔旰率所部五千余人攻打成都。郭英乂出城迎戰,雙方在成都西郊開打。不出崔旰所料,成都的部隊根本沒什麽戰鬥力,而且多數將士對郭英乂心懷怨恨,都不想替他賣命。所以,連敗數陣之後,郭英乂麾下的將領就紛紛投降了崔旰。崔旰隨即命他們掉頭攻擊郭英乂。

郭英乂無力抵擋,就此大敗,其麾下部眾降的降、死的死、逃的逃,基本上全軍覆沒。郭英乂只身逃亡,可剛剛跑到普州(今四川安嶽縣),就被崔旰的好友、普州刺史韓澄捕獲了。韓澄二話不說就砍了他的腦袋,派人送給了崔旰。

崔旰攻入成都後,第一件事就是把郭英乂的一家老小全部砍了。

堂堂劍南節度使郭英乂,到任還不滿一個月,就這樣落了個慘遭滅門、政息人亡的下場。

節度使一死,蜀中頓時群龍無首。於是各地將領紛紛起兵,揚言討伐崔旰,實際上都是想趁亂擴充實力、搶占地盤。一時間,蜀中大亂。

永泰二年(公元766年)二月,代宗命當時的宰相杜鴻漸出任蜀中各道的副元帥、兼劍南西川節度使,負責平定蜀中之亂。

稍後,又命山南西道節度使張獻誠兼任劍南東川節度使,命二人同心協力,討伐崔旰。

這個杜鴻漸就是當年在靈武擁立肅宗的大臣之一,此人生性怯懦、貪財好賄,別的本事沒有,最擅長的就是政治投機。當年擁立肅宗,是他這輩子幹得最漂亮的一件事。僅此一票,他就撈到了整個後半生的榮華富貴,包括如今的這個宰相職位。

然而,眼下這個“平定崔旰”的任務卻令他大為苦惱。因為上戰場拼的是真本事,可杜鴻漸最缺的就是真本事。

怎麽辦?

看來也只能采取“拖”字訣了,讓張獻誠先上去打,視其成敗再作打算。隨後,杜鴻漸借故在長安遷延了一段時日。不久,蜀中的戰報就傳回了京師。

準確地說,這是一份敗報——“獻誠與旰戰於梓州,獻誠軍敗,僅以身免,旌節皆為旰所奪。”(《資治通鑒》卷二二四)

暈死,這位獻誠兄弟也太慘了,不但全軍覆沒,連旌旗符節都被人搶了,看來崔旰這小子還真是不好惹啊。既然如此,出兵進剿無異於自尋死路,剩下的辦法,就只能是招撫了。

杜鴻漸此後又在京師磨了幾個月,一直到這年秋天才慢慢騰騰地啟程入蜀。出發前,杜鴻漸專門派人給崔旰送去了一封密信,向他鄭重承諾,自己到任後只掛個虛名,軍政事務全部交由崔旰處置,大家相安無事,以和為貴。

崔旰見信大喜,立刻著人給杜鴻漸送去了一封措辭謙恭的回函,同時還奉上了數千匹絹帛,讓杜鴻漸心裏樂開了花。

抵達成都後,杜鴻漸果然遵守承諾,成天和一幫文武將吏喝酒作樂,“州府事悉以委旰”,並且屢屢向朝廷推薦,說崔旰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應該好好重用,甚至表示要把自己的節度使職位讓給他。

看到杜鴻漸的奏表,代宗真是哭笑不得。

朕讓你去討伐叛亂,你卻跟叛將同穿一條褲子,這叫什麽事兒?

皇帝很生氣,不過後果並不嚴重。

因為代宗李豫實在想不到有什麽更好的辦法對付崔旰。

郭英乂和張獻誠都是參與平定安史之亂的將領,即便不說身經百戰,至少也是沙場老將,連他們都被打得那個熊樣,再派人去打,除了勞師傷財之外,還能指望打出什麽好來?

無奈之下,代宗只好采納了杜鴻漸的建議,不但對崔旰既往不咎,而且還任命他為成都尹兼西川節度行軍司馬。

蜀中之亂就這麽“平定”了,可這樣的結果實在是讓人無語。

因為勝利者不是朝廷,而是崔旰。

代宗為了換取表面的和平與安寧,不得不犧牲了朝廷的綱紀,不得不奉行跟杜鴻漸一樣的準則——相安無事,以和為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