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適:閃亮登場的新帝(第2/3頁)

經過一番審慎而周密的考慮,李適終於找到了一個既簡單又安全的辦法。

一個字——分。

也就是說,必須把郭子儀手中的權力“分解”開來,再“分配”到他麾下的幾個主要將領頭上。如此一來,朝廷便能收一石三鳥之效:既削弱了郭子儀的權力,又安撫了那些驕兵悍將,還能讓那幾個主要將領從此對德宗感恩戴德。

大歷十四年閏五月十五日,德宗李適下詔,尊郭子儀為“尚父”,加授太尉,保留中書令,其余兼職全部免除;同時,將郭子儀原來擔任的主要軍職,分別授予他麾下的三個主要將領——李懷光、常謙光、渾瑊。至此,這個困擾了代宗許多年的問題,終於在德宗手上得到了妥善的解決。

第二件事:李適成功挫敗了一起政變陰謀。

這起陰謀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說它不大,是因為牽涉面不是很廣;說它不小,是因為它事關“廢立”,直接威脅到了李適的皇權。

陰謀的策劃者有兩個:一個是兵部侍郎黎幹,一個是高階宦官(特進,正二品)劉忠翼。據稱,黎幹為人“狡險諛佞”,而劉忠翼則是“恃寵貪縱”,兩個人沆瀣一氣,內外勾結,很早就企圖幹預代宗“立後”和“立儲”的大政。

若幹年前,德宗李適尚未被立為太子,別有用心的黎幹和劉忠翼就極力勸說代宗,讓他立獨孤貴妃為皇後,再立獨孤氏的兒子韓王李迥為太子。但是代宗沒有受他們的蠱惑,而是冊立了長子雍王李適。

李適即位後,黎幹和劉忠翼惟恐遭到報復,遂惶惶不可終日。當時長安坊間紛紛傳言,說黎、劉二人日夜密謀,企圖發動政變。李適當然不會掉以輕心,便派人暗中監視二人的一舉一動。

大歷十四年閏五月的一個黃昏,黎幹又乘坐一頂小轎悄悄進入劉忠翼的府邸,與他密談多時,至當天深夜才離去。德宗李適得到密報後,立刻采取行動,命有關部門將黎幹和劉忠翼逮捕。經過審訊,黎、劉二人對自己的政變陰謀供認不諱。李適大怒,當即開除二人的官籍,並終身流放邊地。

閏五月二十七日,黎幹和劉忠翼剛剛走到藍田(今陜西藍田縣),李適就命人追上了他們,宣詔將二人賜死。

第三件事:李適不動聲色地從宦官手中奪回了禁軍兵權。

肅、代之際,大唐帝國有兩大亂象最為引人注目,一個是藩鎮叛亂,還有一個就是宦官擅權。這兩大亂象是相輔相成的。正是由於此起彼伏的藩鎮叛亂讓李唐天子對武將逐漸喪失了信任,才不得不把禁軍兵權交給宦官,沒想到卻因此導致了宦官的恃寵擅權;而宦官掌握宮禁大權後,為了鞏固權位,又回過頭來勾結各地藩鎮,致使那些跋扈藩鎮越發驕縱難制。

代宗一朝,李輔國、程元振、魚朝恩三個權宦先後掌控禁軍,又因恃寵擅權而先後被代宗除掉。但是,代宗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禁軍兵權的歸屬問題,所以總是治標而不治本——往往是舊一代的權宦剛剛倒下,新一代的權宦便又強勢崛起。

總之,宦官雖然走馬燈似地換,但宦官擅權的問題卻始終如故。

李適即位時,面對的當權宦官是王駕鶴。此人繼魚朝恩之後崛起,時任神策都知兵馬使、左領軍大將軍,“典禁兵十余年,權行中外”。(《資治通鑒》卷二二五)

對於陰魂不散的宦官擅權問題,李適自然也是深以為憂。同時他也很清楚,代宗之所以無法徹底解決宦官問題,是因為他始終不敢把禁軍交給武將。

可是,為什麽要非此即彼呢?

既然宦官和武將都不可信任,為什麽不變通一下,索性把禁軍交給文臣呢?

在李適看來,要徹底解決宦官擅權的問題,唯一的辦法,就是把禁軍交給文臣!

為此,李適一上台,就開始在文官中尋找合適的人選。

最後,他鎖定了司農卿白秀珪。

嚴格來講,白秀珪並不是文人,而是“胥吏”出身。他早年在李光弼帳下擔任幕僚,做事細心勤勉,並且頗有心計。李光弼對他非常信任,將其引為心腹,時常讓他參決軍政大事。

這樣一個人,其實最符合李適的用人標準:首先,他熟悉軍旅事務,又沒有一般武將桀驁不馴、驕橫霸道的習氣;其次,他性格沉穩,做事老練,卻又沒有一般文人紙上談兵、不切實際的毛病。所以在李適看來,此人絕對是接管禁軍的不二人選!

大歷十四年六月中旬,德宗秘密召見白秀珪,表示了對他的賞識和器重,並明確告訴他:朕準備解除王駕鶴的兵權,然後把禁軍交給你。白秀珪受寵若驚,當即發誓,願為朝廷鞠躬盡瘁,為天子赴湯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