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堵吐蕃的戰略(第4/4頁)

這又是為什麽呢?

翻檢史籍,我們找到了這樣的答案——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說:“泌有謀略而好談神仙詭誕,故為世所輕。”《舊唐書·李泌傳》的說法與之大同小異:“泌頗有讜直之風,而談神仙詭道……故為代所輕,雖詭道求容,不為時君所重。”《新唐書·李泌傳》雖然也承認“兩京復,泌謀居多”,並稱李泌“出入中禁,事四君,數為權幸所疾,常以智免”,但同時還是強調,“(李泌)常持黃老鬼神說,故為人所譏切”。

說白了,李泌之所以不受當時的士大夫尊重,在後世又得不到公正的評價,並不是因為他才識不夠、品德不好、能力不強、智慧不高、貢獻不大,而僅僅是因為他個人的宗教信仰跟儒家正統的意識形態太不合拍,在立身處世方面顯得太過另類了!

答案其實就這麽簡單。

在中國幾千年的官場上,一個人要想混得好、吃得開,最重要的東西往往不是才識、品德、能力、智慧和貢獻,而是看你能不能跟同僚們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說難聽點,就是看你能不能跟弟兄們(當然也包括上級領導)一個鍋裏吃肉、一個茅坑裏拉屎!

如果你膽敢跟李泌一樣,人家喜歡吃肉可你偏偏茹素,人家臭氣相投就你孤芳自賞,那你就是“自絕於人民”了。不管你工作再賣力,成績再突出,也沒人說你的好。不但不說你好,還要在生前排擠你,在死後埋汰你!誰叫你老是自命清高、獨來獨往呢?誰叫你不和群眾打成一片呢?

所以,李泌活的時候仕途多蹇,死了以後千年寂寞,實在也是情理中事。

正所謂好高人愈妒,過潔世同嫌!

這個世界就是這樣。過去如此,現在如此,將來恐怕還是如此。

不過,話說回來,後世給不給李泌公正的評價,李泌肯定是不會稀罕的。理由很簡單——一個把榮華富貴視若浮雲、對功名利祿棄如敝屣的人,要什麽死後的名聲呢?

還是杜甫說得好:“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古羅馬的哲人皇帝馬可·奧勒留也說過:“每個人生存的時間都是短暫的,最長久的死後名聲也是短暫的,甚至這名聲也只是被可憐的一代代後人所持續,這些人也將很快死去,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更不必說早已死去的人了。”

總之,一個人來到世上,憑良心做人,憑良知做事,該出手時就出手,該放手時就放手,有所為亦有所不為,最後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這就夠了。

是的,這就夠了,沒什麽可遺憾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