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堵吐蕃的戰略(第3/4頁)

要讓一貫驕橫的回紇人稱臣稱子,德宗還是覺得沒什麽把握:“自從至德年間以來,我們與回紇一直以兄弟之國相稱,如今一旦讓他們稱臣,他們肯嗎?”

李泌說:“他們早就想與我國和親,而且臣與他們的可汗、國相向來關系不錯,如果一封信談不妥,不過是再寫一封而已。”

至此,德宗沒有任何話好說了,答應讓李泌著手和親之事。李泌立刻發信,沒多久,回紇便遣使上表,不但稱臣稱子,而且五個條件全部答應。德宗大喜過望,對李泌說:“回紇人為何對你敬畏如此?”李泌一聽,趕緊把高帽給德宗戴上:“這都是因為陛下英明,臣有什麽力量!”(《資治通鑒》卷二三三:“此乃陛下威靈,臣何力焉!”)

德宗問:“回紇既已和解,接下來,該如何結交南詔、大食和天竺?”

李泌答:“跟回紇和解之後,吐蕃就不敢輕易犯邊了。第二步,就是要招撫南詔。自漢朝以來,南詔一直臣屬於中國。天寶末年,楊國忠政策失當,引起叛亂,南詔才投靠了吐蕃,可是吐蕃的賦稅和勞役太重,南詔沒有一日不想重為大唐的藩屬國。陛下一旦將其招撫,便能切斷吐蕃之右臂。此外就是大食,這個國家在西域的勢力最強,其疆域東起蔥嶺(帕米爾高原),西至大海(地中海),國土近乎半個天下,但它和天竺歷來仰慕中國,卻世代與吐蕃為仇,臣自有辦法同它們結盟。”

貞元三年九月中旬,德宗命人送回紇使者回國,同時承諾將鹹安公主(德宗之女)嫁給回紇的合骨咄祿可汗,以結兩國的秦晉之好。

從這一刻開始,李泌“聯合四國、打擊吐蕃”的戰略終於拉開了序幕。吐蕃的噩運就此降臨。

貞元四年(公元788年)十月,回紇合骨咄祿可汗派他妹妹骨咄祿毗伽公主、還有回紇國相以及其他高級官員共計一千多人,浩浩蕩蕩地來到長安,迎娶鹹安公主。骨咄祿可汗在給德宗的上疏中,用極為謙卑的語氣說:“昔為兄弟,今為子婿,半子也。若吐蕃為患,子當為父除之!”(《資治通鑒》卷二三三)

隨後,合骨咄祿可汗又驅逐了吐蕃使節,宣布與其斷交。

為了表示自己親附唐朝的誠意,並且希望兩國關系有一個嶄新的開端,合骨咄祿可汗還征得德宗的同意,把國名由“回紇”改成了“回鶻”。

後來的數年間,雖然吐蕃並未停止對唐朝的入侵,但有了回鶻的掣肘,其攻擊勢頭已迅速減緩。同時,南詔也在唐朝的不斷策反下,逐漸與吐蕃貌合神離,“歸唐之志益堅”,最終於貞元九年(公元793年)五月遣使上表,正式歸唐。

此後的吐蕃,在北方與回鶻不斷交戰,死傷慘重,在南面又受到南詔和唐西川節度使韋臯的威脅和牽制,其軍事力量大為削弱。貞元十年(公元794年)正月,南詔國王異牟尋親率大軍攻入吐蕃,大破吐蕃軍於神川(今雲南麗江縣境),並乘勝進軍,連拔十六城,俘虜吐蕃親王五人、軍隊十余萬人。

吐蕃從此一蹶不振,國力日衰,自顧尚且不暇,更無余力大規模入侵唐朝了。後來的吐蕃即便偶爾在邊境上還有些小動作,但均被西川節度使韋臯一一擊退,再也無法對唐朝構成實質上的威脅。

事實證明,從李泌提出圍堵吐蕃的戰略後,曾經不可一世的吐蕃就無可挽回地走向衰弱了。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李泌本人卻沒有來得及看到這個成功的結果。

早在貞元五年(公元789年)三月,歷仕玄、肅、代、德四朝,並為肅、德兩朝做出過傑出貢獻的李泌與世長辭,享年六十八歲。

綜觀李泌的一生,堪稱中國幾千年政壇上罕見的傳奇人物。

七歲時,李泌便以早慧的才華受到唐玄宗的召見和賞識,並與當時宰相張九齡結成忘年之交;二十出頭,李泌奉詔進入翰林院,侍奉東宮,與太子李亨交厚,旋即遭楊國忠排擠,歸隱山中;肅宗靈武時期,李泌出山全力輔佐,成為朝野矚目的“布衣宰相”,在肅宗朝廷克復兩京的過程中居功至偉,卻遭到權宦李輔國排擠,索性功成身退,歸隱衡山;代宗即位後,潛心修道的李泌再次被召入朝,就任翰林學士,並被代宗強迫娶妻食肉,未久又遭權相元載排擠,第三次離朝;數年後元載被誅,李泌回朝,但沒過多久,又不被當時宰相常袞所容,再一次被貶謫出朝;建中四年,李泌應德宗之召第五次入朝,但一直到貞元三年,這個六十六歲的四朝元老才最終答應德宗,出任大唐帝國的宰相。

李泌一生,四落四起,仕途多蹇,但始終不慕榮利,恬然自處,得亦不喜,失亦不憂。他最後擔任宰相的時間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年八個月,卻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多方面,為德宗朝廷作出了一系列貢獻,從而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貞元年間帝國總體形勢的和平與穩定,足以稱得上是有唐一朝最傑出的政治家之一、也是功績最著的宰相之一!然而,李泌在後世享有的聲譽,跟他的歷史功績卻完全不成正比。時至今日,很多人說起唐朝名相,一般就是“房謀杜斷”,再來就是“姚崇宋璟”,頂多外加一個狄仁傑,至於李泌嘛,對不起,不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