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明宰相與糊塗天子

李泌的離世是德宗的損失,更是帝國的莫大損失。

不過,德宗是幸運的。因為上天除了李泌之外,還給他準備了另一位賢明的宰相。

他就是陸贄。

早在建中四年(公元783年),也就是德宗流亡奉天期間,陸贄就以一個普通翰林學士的身份擔起了一個宰相的職責。當時,朝廷的許多大政方針都出自陸贄的籌劃,德宗也對他言聽計從,《罪己詔》的頒布即是其中典型一例。

所以,當時的陸贄普遍被人譽為“內相”。

但是,諸藩之亂平定後,德宗卻有意無意地疏遠了陸贄。

因為陸贄為人率直,言辭總是過於激切,經常讓德宗很不爽。每次陸贄進言,德宗都會感到寶貴的自尊心受到了傷害。此外,一幫嫉賢妒能的朝臣也時常在天子耳邊嚶嚶嗡嗡,編排陸贄的不是。因此,即便陸贄德才兼備、人望頗高,卻始終與宰相之位無緣。

李泌去世後,戶部侍郎竇參、太常卿董晉繼任宰相。竇參為人剛愎自用,凡事獨斷專行,而董晉卻是個唯唯諾諾的老好人,朝政大權自然都落到了竇參一個人手裏。竇參不僅專權,而且還縱容一幫親信貪汙納賄。德宗屢屢警告,可他卻置若罔聞。德宗忍無可忍,只好在貞元八年(公元792年)四月將其罷黜。

竇參一貶,朝堂上就只剩下董晉這個形同虛設的宰相了。要想讓帝國朝政盡快回到正軌,清除竇參留下的惡劣影響,就必須物色一個剛正賢明、德高望重的人來當首席宰相。

直到此刻,德宗才想起了與他共過患難的陸贄。

這一年四月,被冷落了十年之久的陸贄終於登上了早該屬於他的宰相之位。

埋藏在心中多年的政治理想和報國熱情終於有了付諸實踐的機會,陸贄自然是全力以赴。就在拜相當月,陸贄便奏請德宗改革中央政府的官員選拔制度,也就是把原來由宰相一手包攬的人事權下放到各個政府機構,由各台省的長官自行推薦人才擔任下屬官員;但是在任命狀上,要注明推薦人的職務和姓名,以便將來考察被推薦人的政績,從而對推薦人進行相應的獎懲。

陸贄之所以推行這項人事改革,目的就是要避免因宰相權力過度集中而導致任人唯親、專擅朝政、行政效率低下等問題;而讓熟悉本部政務的台省長官公開推薦下屬官員並承擔相應責任,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做到行政公開化,消除暗箱操作和權力尋租的可能性,盡最大努力做到唯才是舉和量才錄用。

陸贄這麽做,顯然極大地削弱了本來屬於宰相的權力。

而此時此刻,削弱宰相權力就是在削弱他自己的權力。

僅此一點,我們就不難看出陸贄的坦蕩襟懷和無私品格,更不難看出他作為一個執政者的清明理性和廉潔精神。

無論古今中外,要判斷一個執政者(或執政集團)是否合格,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為了維護國家、社會和民眾的利益,這個人(或這個集團)願不願意用權力的右手砍斷權力的左手?或者退一步說,願不願意讓自己手中的權力受到嚴格的制約和監督?

這個要求貌似很高,但是如果我們從現代政治文明的角度來看,這其實只是對執政者最基本的要求。因為,權力的屬性是公有的,從來不是某個人或某個集團的私有財產;無論這個人或這個集團用什麽方式獲得權力,都只是權力的“代理人”,而非“所有者”。

雖然陸贄不懂得現代政治文明,但他本著自己的良知做事,卻在某種程度上暗合了現代政治文明的基本精神。陸贄之所以願意削弱手中的權力,就是因為他並不把權力視為自己的私有財產。因此,為了維護朝廷和國家的利益,他當然樂於為權力尋找一種更有效、更合理、更透明、更公正的運作方式。即使這種方式是用自己的右手砍斷左手,即使這麽做傷害了他個人的利益,陸贄也在所不惜。

毫無疑問,這才是一個合格的執政者。

對於陸贄推行上述人事改革的目的,以及陸贄在這件事上表現出的坦蕩和無私,德宗當然都看得很清楚,所以很快就批準了這個改革方案,於這一年五月下詔頒行。

然而,僅僅數日之後,便一再有人跟德宗打小報告,說各台省長官舉薦的人都是徇私受賄的產物,並不是真正的人才。德宗一聽,趕緊私下告訴陸贄:“自即日起,各台省官員的任命和調動,都由你自己做主,不要交給各部門長官。”

陸贄聞言,隨即連上三道奏疏。

第一道奏疏說:“本朝自開國以來便有規定,五品以上官員的選拔由宰相合議,六品以下官員由吏部銓選,然後上奏皇帝批準,下詔任命。但後來佞臣當政,廢除了宰相合議制度和公開推舉制度,單獨行使權力,用以撈取個人利益,因此即便是品行才學出眾者,若沒有當時宰相同意,也得不到提拔和任用。這就是一直以來的弊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