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鎮:瘋狂奔馳的烈馬(下)(第2/3頁)

不馬上任命一個統帥,這仗是沒法打下去了。

二月,德宗在諸藩中選來選去,最後終於選擇了夏綏(治所夏州,陜西靖邊縣北)節度使韓全義。此人出自神策軍,是當權宦官、神策中尉竇文場的親信。竇文場向德宗力薦,說只要韓全義出馬,必可將吳少誠手到擒來。德宗大喜,隨即任命韓全義為招討使,命河南、河北的十七道兵馬,全部受其一體節制。

韓全義真的像竇文場吹的那麽厲害嗎?

當初霍仙鳴推薦的那個神勇之將劉沐,碰上士兵作亂就哎喲一聲身子一倒被人擡了出去,從此銷聲匿跡。這回,竇文場能推薦什麽好貨色嗎?很遺憾,韓全義同樣是草包一個。

這家夥本來就沒什麽軍事才幹,既無勇也無謀,其節度使職位全靠巴結和賄賂竇文場而得。他抵達前線後,天天開會,可每次開會都是和幾十個監軍宦官在營帳裏高談闊論、口沫四濺,看上去氣氛相當熱烈,可戰略決策從來不曾得出半個。

當時已進入夏季,官軍的駐地潮濕燠熱,軍中瘟疫流行,可身為統帥的韓全義卻根本不懂得撫恤士卒,於是人心離散,士氣極度低落。

德宗李適瞪著一雙火眼金睛找了兩個月,最後居然挑上這樣的笨蛋,其結果自然是可想而知了。

這一年五月,韓全義率領諸道聯軍,與吳少誠的部將吳秀、吳少陽在溵水(今河南項城縣西北)南面平原展開會戰。聯軍將士鬥志全無,未及接戰便四散潰逃,吳秀等人趁勢掩殺,韓全義慌忙率部退保五樓(今河南上蔡縣東北)。

七月,叛軍乘勝追擊,在五樓再敗朝廷聯軍,韓全義趁著夜色遁逃,退守溵水城(今河南商水縣)。九月,吳少誠親自率部進抵溵水城下,韓全義怯戰,又率各軍退至陳州(今河南淮陽縣)。

韓全義數戰皆敗,各藩鎮將帥對他徹底喪失了信心。

隨後,宣武軍和河陽軍不辭而別,各自率部撤回本鎮,其他各鎮部隊也萌生去意。韓全義惱羞成怒,以議事為由把昭義將領夏候仲宣、義成將領時昂、河陽將領權文度、河中將領郭湘四人召到大帳,然後全部斬首,以此震懾人心。

就在前線節節敗退、朝廷束手無策之際,西川節度使韋臯非常及時地向德宗呈上了一道奏疏,給朝廷提出了應對目前局面的上、中、下三策:“臣建議,任命老將渾瑊、宰相賈耽為元帥,統領前線各軍,戰事必有轉機(上策)。若陛下不願勞動元勛老臣,臣願率本道精銳一萬人,下巴峽,出荊襄,立誓討滅叛賊(中策)。若陛下不願再戰,應讓吳少誠主動請罪,然後順勢赦免(下策)。若不赦免,一旦吳少誠內部生變,被麾下所殺,陛下只能把節度使旌節再度授予兇手,這是除掉一個吳少誠,又來一個吳少誠,必將後患無窮!”

宰相賈耽一聽說韋臯推薦他上前線,心裏老大不樂意,趕緊對德宗說:“逆賊吳少誠肯定也希望得到寬恕,恐怕給他一條生路才是上策。”

此時的德宗當然也不想再打了。十七道兵馬被人家打得丟盔棄甲、節節敗退,朝廷還有什麽臉面和理由再打下去?

德宗現在也巴不得馬上罷兵休戰。可是,如果吳少誠不主動請罪,德宗朝廷就沒有台階可下——總不能因為打不過人家才宣布赦免吧?

所以,這場戰爭能不能停止,關鍵就取決於吳少誠的態度了。

還好,此刻的吳少誠也悄然打起了退堂鼓。

韋臯的奏疏剛剛遞到朝廷,吳少誠在朝中的眼線就立刻把消息透露給了他。在吳少誠看來,如果德宗采納了韋臯的上策或中策,那自己的勝算就小了。因為渾瑊和韋臯都是能征善戰的猛將,遠不是那個草包韓全義所能比擬於萬一的。尤其是韋臯,這些年來在西南邊陲獨當一面,屢屢擊敗吐蕃人,可謂戰功赫赫、威名遠播。所以說,真要和渾瑊或韋臯交手,吳少誠還是頗有些膽怯和疑慮的。

經過再三權衡,吳少誠最後還是決定放棄戰爭,與朝廷握手言和。

隨後,吳少誠通過個人渠道,將一封求和信和一批財寶送給了一個監軍宦官,請他向朝廷轉達罷兵之意。德宗見信,大喜過望,就在這年十二月底,下詔赦免了吳少誠及其彰義將士的罪行,恢復了他們的所有官職和爵位。

這場來勢兇猛的叛亂就這麽戛然而止了。和建中年間的諸藩之亂一樣,與其說吳少誠的叛亂是被平定了,還不如說這是德宗再次放棄原則,並采取了一貫的和稀泥政策而不了了之的。

當然,嚴格來講,德宗這麽做已經不叫“放棄原則”了。因為很久以來,德宗皇帝和他所代表的帝國政府在藩鎮事務上已經沒有什麽原則可以放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