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長在掌中看(第2/2頁)

久而久之,朝臣們就明白了,皇上表面上是在狩獵出巡,其實真正目的是要深入民間,掌握民情,並實地考察地方官吏的政績。

但是,天下之大,宣宗不可能全部走遍。為此,他特意想了個辦法,密令翰林學士韋澳將天下各州的風土人情、民生利弊編為一冊,專門供他閱覽。

天子將其命名為《處分語》。此事除了韋澳之外無人知曉。

不久,鄧州刺史薛弘宗入朝奏事,下殿後忍不住對韋澳說:“皇上對本州事務了解和熟悉的程度,真是令人驚嘆啊!”韋澳略作試探,果不其然,天子掌握的資料正是出於《處分語》。

在這種目光如炬、明察秋毫的天子面前,如果有人心存僥幸,那他就要遭殃了。

有一次,度支在奏疏中把“漬汙帛”(被水浸濕汙染的布帛)中的“漬”寫成了“清”,樞密承旨孫隱中一看,隨手就把那個錯字的筆畫改了過來。

在孫隱中而言,這只是一個下意識的舉動,何況這麽微小的細節,皇帝肯定也不會發現。不料,宣宗一拿到奏疏,一眼就看見了那個被塗改過的字,頓時勃然大怒,下令追查塗改奏疏的人。隨後,孫隱中便以“擅改奏章”的罪名遭到了處罰。

還有一次,新任的建州(今福建建甌市)刺史於延陵赴任前入朝辭行。宣宗問他:“建州距京師多遠?”於延陵答:“八千裏。”宣宗說:“你到任之後,為政的善惡我都會了如指掌。不要以為那地方遠在天邊,這階前就可直通萬裏,你明白嗎?”

於延陵當即嚇得手足無措,不知道該如何回答。

宣宗安慰了他幾句,就讓他上路了。

於延陵赴任後,或許是把天子的告誡忘了,或許是不相信天子真有那麽神,總之政績並不理想。沒多久,於延陵就被貶為復州(今湖北天門市)司馬。他懊悔不叠,沒想到宣宗根本就不是在嚇唬他,他在建州的一舉一動果然沒能逃脫天子的法眼。

宣宗李忱的事必躬親還不僅僅體現在治理朝政上,就連生活中的一些瑣碎事務也是如此。宮中負責灑掃的那些雜役,李忱只要見過一面,就能記住他們的姓名和各自的職能。所以,不管宮中要做什麽事、派什麽活,天子往往隨口就能點名讓人去幹,而且每次派任都毫無差錯,讓宮中的宦官和差役們咋舌不已。

在宣宗李忱十三年的帝王生涯中,這種事情可謂不勝枚舉。他幾乎要用盡全力把整個天下置於掌中,不論事情巨細。

一個普通人,要想做到凡事親歷親為並且毫無差池,幾乎都是不可能的,可身為日理萬機的皇帝,宣宗李忱究竟是怎樣做到的呢?

許多年前,當宣宗還是一個小沙彌的時候,就曾在江西的百丈山留下了這麽一首詩:

大雄真跡枕危巒,梵宇層樓聳萬般。

日月每從肩上過,山河長在掌中看。

仙峰不間三春秀,靈境何時六月寒。

更有上方人罕到,暮鐘朝磬碧雲端。

山河長在掌中看。

這是何等宏大的氣魄,何等豪邁的胸襟,何等高遠的志向!

除了表明他不同凡響的境界之外,李忱的這句詩,仿佛也為他日後種種令人難以理解的勤政表現作了最形象的注解。

他似乎在用他的實際行動告訴人們——“山河長在掌中看”絕不是一種淩空蹈虛的理想境界,而是一種切實可行的施政手段。

當然,前提是你有成為明君的意志和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