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之治:最後一抹輝煌(第3/4頁)

而吐蕃開始走向衰亡的時候,正是宣宗李忱登上歷史舞台的前夕。

上天似乎注定要把收復河湟的歷史功績送給他。

李忱即位後的大中三年二月,原本由吐蕃控制的秦州(今甘肅秦安縣西北)、原州(今寧夏固縣)、安樂州(今寧夏中寧縣東北)以及石門、驛藏、制勝、石峽、木靖、木峽、六盤這“三州七關”,突然在一夜之間全部歸降大唐。宣宗即刻詔命涇原、靈武、鳳翔、邠寧、振武等地駐軍出兵接應。到這一年七月底,唐朝軍隊全部進駐,三州七關正式收復。八月,三州民眾一千多人扶老攜幼來到長安朝見天子。宣宗李忱登延喜門接見。三州父老歡呼雀躍,立刻脫下胡服,換上唐裝。圍觀軍民歡聲雷動。

本來,三州七關的收復就已經夠讓大唐臣民出乎意料了,可他們絕對不敢想象,短短兩年後,所有河湟失地竟然會被一個叫張義潮的人一一收復,並且全部回歸大唐帝國的懷抱。

張義潮本是沙州(今甘肅敦煌市)的一個平民,但卻懷有一腔報國的激情和熱血。早在吐蕃爆發內亂之時,他便結交了一批豪傑義士,一直在暗中計劃起義。不久,沙州的吐蕃守軍果然因內亂而軍心渙散,張義潮覺得時機成熟,遂發動起義。城內的漢人紛紛響應,吐蕃守將棄城而逃。沙州就此光復。

大中五年(公元851年)二月,張義潮派出的使者歷經艱險,將沙州光復的消息送到了唐朝的天德軍駐地(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東北)。同月十九日,捷報遞至長安。宣宗李忱大喜,即日下詔,任命張義潮為沙州防禦使。

隨後,張義潮開始招募軍隊,訓練士卒,並主動出擊吐蕃。

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張義潮便以所向披靡之勢,先後收復了瓜州(今甘肅安西縣)、伊州(今新疆哈密市)、西州(今新疆吐番市東)、甘州(今甘肅張掖市)、肅州(今甘肅酒泉市)、蘭州(今甘肅蘭州市)、鄯州(今青海樂都縣)、河州(今甘肅臨夏市)、岷州(今甘肅岷縣)、廓州(今青海化隆縣)。大中五年十月末,張義潮讓他的哥哥張義澤奉上十一州(包括沙州)的地圖和簿籍入朝覲見。

十一月,宣宗下詔,在沙州設置歸義軍,任命張義潮為歸義節度使兼十一州觀察使。

至此,淪陷了一百年的河湟失地終於全部光復,回歸大唐版圖。

不可否認,百年失地的收復並不是宣宗的武功,而是一時的機運。如果說消滅黨爭、遏制宦官和整頓吏治的確是出於宣宗的個人努力的話,那麽“收復河湟”無疑是上天給予他的一份出人意料的饋贈。

但不管怎麽說,已經在內憂外患的灰暗歷史中艱難行進了一百年的大唐帝國,畢竟還是在宣宗李忱的手裏閃耀出了一抹輝煌。

就連一直以來作為帝國心腹之患的跋扈藩鎮,在宣宗一朝也顯得相對平靜,沒有再掀起太大的波瀾。其中的客觀因素,固然是武宗一朝強力平藩打下的基礎,而主觀原因,則是宣宗在藩鎮事務上采取了靈活而務實的政策,既非力主征伐,亦非任意姑息,而是根據具體情況決定應對的策略,所以避免了像前幾朝那樣大規模的戰爭和動亂。

對於勢力強大而且割據已久的河北藩鎮,宣宗基本上是讓它們保持現狀,默認它們在這一個世紀以來所享有的特權。比如大中九年(公元855年)正月,成德節度使王元逵卒,軍隊擁立他的兒子、節度副使王紹鼎為留後,宣宗就沒有予以幹預,而是承認了他,並且幾個月後便任其為節度使。到了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八月,沉迷酒色的王紹鼎暴亡,軍隊再度擁立他的弟弟王紹懿,宣宗也照例予以承認。

但是,對於那些一直處於朝廷有效控制範圍內的藩鎮,宣宗就毫不手軟了。凡有藩鎮爆發兵變,或是節度使不稱職,宣宗的反應都相當迅速,而且手段非常強硬。

大中九年(公元855年)七月,浙東軍隊嘩變,驅逐了觀察使李訥。九月,宣宗便派出禮部侍郎沈詢繼任觀察使,迅速穩定了浙東的局勢。同是這一年七月,淮南發生饑荒,百姓流離失所,節度使杜悰卻依舊耽於宴遊,不盡賑災撫恤之責。宣宗聞訊,幾天後便派宰相崔鉉接替了淮南節度使之職,把杜悰貶為太子太傅、分司東都。

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五月,湖南兵變,大將石載順等人驅逐了觀察使韓悰,殺了大將王桂直;六月,江西兵變,大將毛鶴驅逐了觀察使鄭憲;七月,宣歙(治所在今安徽宣州市)兵變,大將康全泰驅逐了觀察使鄭熏。八月,宣宗即命淮南節度使崔鉉兼任宣歙觀察使,出兵征討宣歙叛亂;命山南東道節度使徐商征討湖南叛亂;命光祿勛韋宙為江西觀察使,負責征討江西叛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