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疆域之魂(第3/5頁)

居庸關一戰非常激烈。金國雖已式微,但到底還是堂堂的文明大國。他們曾經一舉滅遼,壓制南宋多年,多年積蓄的力量還在繼續發揮作用。他們利用這殘存的力量進行頑強的抵抗。

雙方在居庸關附近進行了激戰。勇猛的蒙古兵幾次逼向城墻,都被金軍擊退。居庸關是金國最後一個強有力的防衛據點,他們不得不拼命抵抗。

他們從城墻上往下射箭,如果看到有蒙古兵接近,便向下摔石頭,或者潑滾燙的開水。長城修建在險要的大山之頂,故攻城車和梯子在這裏都發揮不了作用,蒙古軍一時無法爬上長城。

交戰雙方一方在山上,一方在山下,山下的一方非常不利。蒙古軍遭受的損失越來越大,勇士們也變得越來越疲憊。成吉思汗不得不暫時撤兵,並讓耶律阿海寫下招降文。

“金必敗無疑。完顏胡沙失撫州、烏沙堡、烏月營,留得殘命,逃回中都。招討九斤(胡沙虎)失野狐嶺。二人均被解除官職。金帝只知享樂,全不顧臣子性命。爾等奈何為此等昏庸之主賣命?如若抵抗,我蒙古必將視之為殺我父祖之仇人,剝皮食肉。棄暗投明者不僅不殺,還能得厚遇。”成吉思汗令人抄寫了多份,綁在箭上,讓射手朝居庸關長城射去。這種策略動搖了金軍軍心。

金軍的將士都知曉他們的祖先將蒙古的第二代可汗釘在木馬上,生剝了他的皮。蒙古人現在為了報仇,大舉來襲,要是金軍失敗,很可能會被蒙古軍血債血償。更何況,金軍的邊防幾乎沒有什麽正規軍,大部分都是雇傭來的,其中還包括許多契丹人,他們對金國並沒有什麽忠誠可言。

招降文很快便奏效了。胡沙虎的屬下石抹明安提出投降,並提出做蒙古軍內應,只等蒙古軍攻城,便為他們打開城門。

第二天晚上,蒙古軍在約好的時間發起了進攻。城門被打開,蒙古軍像洪水一樣湧入了長城以內。

打開的城門被蒙古軍破壞,突擊線變得更寬。長城就像決了口的河堤,被蒙古軍的洪流淹沒。

長城的一角塌陷了,蒙古士兵便像螞蟻一樣爬上城墻,殺入城內。盡管一些金兵仍在奮力抵抗,但都不過是螳臂當車。

金軍潰散,四處逃命。

曾經那麽頑強的金軍,在他們賴以依靠的長城被攻破之後,便變得十分脆弱。

長堤的決口越來越大,蒙古軍的洪流已經無人可擋。成吉思汗和手下的將士終於看到了以前在夢中才能看見的光景:他們竟然作為勝利者翻越了長城!

此時正值初秋,月光皎潔,一切都顯得虛幻而模糊。蒙古的將士們一時不敢相信這一切都是真的。

夢中的光景實現之後,他們卻不敢相信這是真的,這並不完全是月光的原因,而是因為為了實現這個夢,他們花費了太多的時間,經歷了太多的苦難,成吉思汗感慨萬千。但他的心情卻意外地平靜,這讓他自己也非常奇怪,他原本以為自己會欣喜若狂。

夢想在實現之前,人們為了它燃燒熱情,而待到真正實現之後,卻會因為燃料已盡而變得非常平靜。

“才剛剛翻越長城,還遠遠沒有攻陷中都。”成吉思汗對自己說。其實他自己也明白,等攻陷中都之後,還會有下一個目標。

跟隨成吉思汗翻越了長城的一兵一卒,或許都和成吉思汗有著相同的想法,他們每一個人都背負著民族的屈辱和父祖的怨恨。

虛幻如水的月光稀釋了蒙古軍為了翻越長城而流的濃濃鮮血。地勢和風景以長城為界,有著巨大的區別。一邊荒涼而險峻,另一邊則是綠色的森林,連接著肥沃的華北平原。這似乎象征著從蠻夷到文明的轉變。長城以北處處蒼涼,但是南方的風景卻十分明快,散布在平原各個角落的部落和村莊讓風景一下子變得明快了許多。

在突兀的山棱上連綿婉蜒的長城被切斷,威力盡失,現在軟綿綿地躺在那裏。

蒙古軍士氣愈發高漲,對金軍乘勝追擊。雖然還有後衛大軍沒有到達長城,但戰鬥已基本停止,長城上走動的都是蒙古的將士。失去了防衛功能的長城,現在已經如一個無用的長物,任由蒙古軍肆意蹂躪。

誇示文明強國國威的長城橫亙萬裏,但是,現在這個萬裏防線,被草原民族打開了一個突破口。

成吉思汗看到金國的防衛線在蒙古軍的進攻下如此脆弱地崩潰,不禁感到權力的脆弱。

為了保護領地不受侵犯而修的長城,只有在國家強大的時候才起作用,在國家走向衰落的時候,卻總是派不上用場。在修建長城的那一刻,權勢便已經開始衰落。

每一個掌權者都希望依靠長城來阻止國家走向衰落。實際上,要想保障自己的權力,唯一的辦法就是使自己變得強大。成吉思汗決定不依靠任何除了武力之外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