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四家鬥法(第3/8頁)

河南代表正朔所在。王思政對河南有種難以描繪的執著。侯景收縮防線,王思政開始擴張,搶占了河南七州十二鎮。王思政的兵力更少了。他不是沒有想過,以區區一萬多人如何抵擋東魏大軍的進攻。“大不了一死,有什麽了不起。”王思政握著腰間的彎刀,“上天決定每個人的生死。”

既然這樣,該攤牌啦!躲在潁川南面懸瓠城裏的侯景感到非常滿意。北面有王思政擋著東魏的大軍,身邊有梁軍的護衛,怎麽會不滿意。侯景慢悠悠對白衣謀士王偉道:“給黑獺回信,就說我和那個鮮卑小兒同殿稱臣都感到羞恥,怎麽會與老弟共事呢!”王偉不假思索地落筆:“吾恥與高澄雁行,安能比肩大弟!”侯景望著天空翻卷的烏雲,心道,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看到侯景的書信,宇文泰高懸的心也就放下來,形勢發展和當初於謹等人的預料相同。必須從河南撤軍,勢單力孤的西魏絕對擋不住東魏和梁朝的瘋狂進攻。

東魏不會容忍侯景背叛,勢必傾國兵力大舉進攻,梁國也擺出一副強取河南的架勢。邙山大戰,僅第一次戰役西魏即被斬首三萬,兵員損失可想而知,元氣至今未能恢復。高歡圍攻玉璧50多天,宇文泰未增援一兵一卒。西魏沒有能力和東魏再打一次大會戰,這也是李弼和趙貴匆忙撤軍的原因。

還是坐山觀虎鬥吧,宇文泰召回前後援助侯景的軍隊,只有王思政的軍隊沒有召回。不是宇文泰不想召回,而是王思政根本不會聽。王思政走一步非常險的棋,一萬多人占據七州十二鎮。表面看上去地盤搶了不少,戰果輝煌,實際上每占領一個地區就要分兵去守,機動部隊越來越少。反觀侯景主動放棄地盤,收縮兵力,就像拳擊比賽,想打人務必收回拳頭,一拳擊出才能雷霆萬鈞。

宇文泰挺有意思,把給侯景的官職和榮譽一並戴在王思政的頭上,使持節、太傅、大將軍、兼尚書令、河南大行台、都督河南諸軍事。中央大員、地方諸侯,一連串輝煌耀眼的官銜意味著王思政取得和宇文泰平起平坐的資格。

王思政不要,也沒有資格要。侯景為什麽可以,因為給西魏帶來河南土地和數萬精兵。王思政為什麽不可以,因為城池是侯景主動給的,軍隊被侯景拉走。另外有一個原因,七州十二鎮等於臨時寄存,高澄、蕭衍和侯景存在王思政手裏的寶貝。戰爭沒開始,誰勝誰負尚不可知。勝利者最終將拿走戰利品。

宇文泰一再強迫王思政接受新官職。因為宇文泰不會派大軍增援。只剩精神勝利法,官帽相當於增援的軍隊,自己想辦法,如果能守住河南,那麽榮耀和官位屬於你。王思政只接受都督河南諸軍事一職,可惜進入河南的西魏軍隊統統被宇文泰召回,都督一紙空銜。

梁軍主力並未出動,蕭衍在等待,等待確認高歡的死訊。侯景說高歡已死,東魏方面至今沒有動靜,誰家人死了半年之後不發喪,何況一代權臣。高歡在與不在,對蕭衍和梁軍的士氣來說至關重要。一代奸雄高歡活著對蕭衍有威懾力。東西魏打得那般慘烈,蕭衍沒有分一杯羹的想法,十分忌憚高歡和宇文泰這一對東西雙驕。

好消息來了。東魏國為高歡舉行隆重的喪禮。高歡一月病亡,時隔六個月才下葬,仁慈和孝心服從穩定團結,服從國家戰略,服從所謂大事。高歡死訊傳到江南,蕭衍極為振奮。雖然耽誤了兩三個月,還好不算晚。蕭衍親自擬出作戰計劃:主力軍團十萬人攻擊東魏國淮北重鎮彭城,與駐紮在懸瓠的侯景和羊鴉仁的梁軍相互呼應,東西並進,席卷河南,再進圖河北。

戰略計劃擬好,蕭衍突然發現缺少總指揮。

誰做總指揮

北伐總指揮的人選令蕭衍極為頭痛。梁朝無良將。開國功勛將領一一去世後蕭衍只培養了兩員大將,陳慶之和蘭欽。一北一南,一東一西。陳慶之經歷輝煌自不必說。蘭欽是蕭衍的救火隊員,哪裏有危險,哪裏有蘭欽,彭城大勝,嶺南大勝,襄陽大勝,漢中大勝。蘭欽威震漢中時宇文泰特意派人送二千匹戰馬結盟。可惜一代名將鎮守廣州時竟被前任刺史下毒害死。如果蘭欽和陳慶之不死,當有一位主將。

蕭衍從不用高門士族子弟為帥,掌握著經濟命脈,不能再掌握軍隊。當然,門閥士族不屑做軍官也是他們擔當不起重任的原因之一,沒有做軍官的經歷直接做指揮官打勝仗的人不多。蕭衍重點培養皇族,蕭家子弟遍布全國擔任地方大員,其中不乏勇武果敢、謀略出眾的將才,鄱陽王蕭範即是其中之一。

蕭範是蕭衍九弟蕭恢的兒子,蕭家子弟文士眾多,蕭範不好文學,也不好武功,自認為有一門學問了不起,正是這一門學問害了他。什麽學問呢?謀略學。有謀略的貴族容易被人們稱之為英雄豪傑,蕭範榮膺此號。蕭衍恰恰害怕這種人,因為蕭衍本身志向遠大、謀略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