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通往仙境之路(第3/4頁)

這就是契虛遊稚川的故事。

一路如此艱辛:先從太白山來到商山,又從商山來到藍田玉山,入山後走了八十多裏,進一山洞,穿行了幾十裏後,來到一扇門前,過門後又走了一百多裏,來到一座山下,攀至峰頂後,又走了一百多裏,隨後再次穿越一個山洞,又走了一百多裏的水中石路,再次來到一座山下,順著山頂投下的繩子而上,又用了半天多的時間,這才來到稚川。看來這尋仙之旅真不是那麽容易。唐朝時,艱難的通往仙境之路並不僅這一條。《廣異記》中有一個相近的記載:

說的是,長安市面上有一位從終南山來的老人姓王,以賣草藥為生,人稱“王老”。據說,長安居民好幾代人都見到過他,由此可知其年歲已經很高了。當時,有位在稅收部門工作的小吏李司倉,愛慕仙道,認為王老有可能是位得道之士,所以非常敬重他。王老每次來長安賣草藥,遇到天氣不好,往往也都寄居在李家,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十多年。這一天,李司倉終於向王老提出學道的要求。後者見李司倉誠摯懇請,答應帶他入終南山學道。李司倉大喜,立即告別妻兒,帶了幾個仆人,隨王老出了長安,進入峰巒疊翠的茫茫終南山。在王老的帶領下,他們最後在一座山峰下停住。附近有一農舍,有山民遠遠地沖王老揮手,及近前,問購買仙境所養的牛的事怎麽樣了。王老跟他交談。隨後,那山民高興地離去。王老轉過身來,指著山底的一棵高聳入雲的大樹,對李司倉說,可攀爬此樹上去。於是眾人開始爬樹。不知爬了多長時間,總算爬到樹的盡頭,此時已在雲霧間,再往下張望,已看不到山底。王老又指著垂於樹間的數條青藤說,可攀爬此藤上去。眾人仰望那青藤,仿佛是從天上垂下的,順藤而上,又花費了很長時間,來到一處山腰。這時候,王老建議李司倉遣散跟著的仆人。李司倉言聽計從。但這些仆人很郁悶,心裏想:好不容易攀樹爬藤來到這裏,一個神仙也沒見到,倒要自己順著藤樹再下去,這叫什麽事呢?要是不叫跟著,可以早說啊!只說李司倉與王老又往上攀爬了很久,才來到峰頂。這裏地勢平坦,藥草遍植,清泉流淌,景象秀異,生活著一些道士,王老跟他們似乎很熟,打過招呼後,將李司倉送進一個大房子。這裏面還住著幾十個人,有老有少,都是凡人的樣子,大約都是來學道的吧。直到幾天後,在大家的企盼中,天邊出現一朵五色祥雲,巨大的雲影漸漸覆蓋了峰頂。學員們都很興奮,互相擊掌祝賀。此時再望,雲朵裏飛出三只白鶴,有道士大聲喊:真人到!隨後,一位須發皆白、松形鶴骨的道人自雲中而來,冉冉降落在峰頂。王老帶領李司倉等人拜倒,真人矜持地點點頭,隨後一一接見學員,到李司倉這兒,發生了這樣的對話:

真人:“為啥來我這兒?”

李司倉:“我是來學道的。”

真人:“你想學道?”

李司倉:“是啊,我是王老介紹來的。”

真人:“你還是回家吧。”

李司倉:“為嘛?”

真人:“我看你的面相,有官祿之命。等你官祿之命到頭了,再來不遲啊。”隨後叫王老送他回去。

王老一聳肩膀,表示也沒辦法。

李司倉:“可是……”

王老:“對了,山下有人要兩頭牛,就是你我來時遇見的那個山民,你順便把牛帶給他。”

李司倉:“我去哪兒搞牛?”

王老:“這裏有賣的。”

李司倉:“仙境中還有賣牲口的?”

王老:“那當然。”

李司倉:“牛……”

李司倉真的就買到了兩頭牛,也許是王老出的錢,總之他帶著兩頭牛又攀藤附樹,按照原路爬了下去。至於那牛是怎麽爬的,我們不太清楚。來到山腳下後,按王老吩咐,李司倉把牛送給了那個山民。當他再回頭時,發現身後通往仙境的山路以及那藤那樹,都消失不見了。

我們回過頭來繼續說契虛的故事。

從稚川回來後,契虛繼續歸隱太白山。唐德宗貞元年間,契虛轉移到華山修行。在唐朝,華山、終南山和太白山,為關中地區道家三大隱居地。在華山,和契虛一起隱居的還有一個叫司馬郊的人,此人是個自然主義者,視山川為帷幄,以禽獸為伴侶,每日食山鳥銜來的野果。而此時的契虛已完全不進食了,每如呼風飲露,完全進入了成仙前的辟谷狀態。辟谷分為“服氣辟谷”與“服藥辟谷”。在這裏,契虛所采取的是“服氣辟谷”。總之,他越來越具有仙人範兒了。後來,司馬郊去世了,百鳥聚其庭院而悲鳴,契虛也很難過。唐朝遠山,空谷幽蘭,如此生活,夫復何求?但對契虛來說,還有一樁心願沒完成,那就是:成為稚川永久的居民。司馬郊死後,契虛繼續在華山隱居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