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巴山蜀水(第3/19頁)

在以後的日子裏,鄂豫皖根據地和紅四方面軍的發展完全出乎了這個措辭強硬的共產黨高級領導人的想象。在接下來更為殘酷的反“圍剿”戰鬥中,張國燾在紅軍連戰八個月未得喘息的情況下,要求紅軍與敵人強大的主力部隊展開決戰,致使紅四方面軍在第四次反“圍剿”作戰中失利,被迫從興旺發達的鄂豫皖根據地撤離。紅四方面軍主力在撤離鄂豫皖蘇區後一直向西而去,那裏是中國國土的腹地,那裏山更高水更深——事實上,紅四方面軍比中央紅軍更早地開始了大規模軍事轉移,他們一九三二年九月從鄂豫皖根據地撤離之後的軍事轉移路程有兩千公裏之遙,在這條同樣危機四伏的漫漫征途上,他們在國民黨軍近乎瘋狂的追殺中歷盡千般苦難萬般艱險——這就是徐向前所說的:“不是親身經歷過的人,很難懂得這一點。”一九三三年一月,紅四方面軍到達四川北部與甘肅和陜西的交界處。大巴山的群山讓這支紅色武裝深刻地體會了蜀道之難,但也讓紅軍在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之後終於獲得了相對的安全。

四川,一個由極度豐饒和極度貧困組合為一體的奇特的內陸省份,是軍閥和地主勾結在一起壓榨貧苦百姓最殘酷的地域,因此也是中國國土上發生動亂最頻繁的地區之一。一九三二年正是四川軍閥開始大混戰的年代,軍閥的部隊紛紛聚往富庶的成都盆地,川北貧瘠的連綿大山因此無人防守,於是抗議苛捐雜稅的暴動連續發生。民眾手持大刀長矛擁入縣城,搜捕團總,在衙門的公堂上張貼“官逼民反”的標語,這種類似打土豪的舉動一旦發生便一呼百應——所有這一切,都是紅軍建立根據地的有利條件。因此,經過數次戰鬥,紅四方面軍很快就建立起包括二十三個縣、五百萬人口在內的川陜革命根據地,中共川陜省委和川陜蘇維埃也相繼成立,紅四方面軍歷史上又一個革命高峰期來臨了。

一九三三年九月,四川軍閥在蔣介石的連續電示下,停止了混亂的內戰,開始調動集結兵力,準備大舉北進“圍剿”川陜根據地。蔣介石以兩百萬軍費、一萬條槍支和數百萬發子彈支援川軍對紅軍發動的進攻。川軍幾乎動員了省內的所有兵力,在四川北部西起廣元、東至城口的長達上千公裏的弧形線上,集中了一百一十多個團,總兵力達二十多萬,並配備了十八架作戰飛機。當時,在川陜根據地內,紅四方面軍的兵力連同遊擊軍在內為八萬余人,無論是總兵力還是武器裝備,紅軍與川軍相比都處於絕對的劣勢。於是,保衛川陜蘇區的戰鬥,注定是一場空前慘烈的戰鬥。

沿著巨大的弧形包圍圈,川軍的進攻分為六路。

四川軍閥劉湘稱:三個月之內全部肅清入川的紅軍。

面對川軍的攻勢,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在通江召開了軍事會議。會議分析:除劉湘的嫡系部隊之外,四川的各路軍閥都受到過紅軍的重創,目前又在遠離自己的地盤作戰,因此必不會有很高的作戰力,紅軍主要的作戰對手應該是位於東路的劉湘嫡系部隊的進攻。所以,紅四方面軍決定采取“收緊陣地”和“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在節節抗擊的過程中爭取大量地消耗敵人,以創造最後反攻粉碎敵人“圍剿”的戰機。會議制定的作戰部署是:集中第四軍、第九軍、第三十軍的各兩個師和第三十三軍共二十多個團為東路軍,由徐向前指揮,自北向南在萬源、宣漢和達縣一線阻擊川軍第五、第六路軍的進攻;第九軍二十七師、第三十軍九十師、第三十一軍主力共十多個團為西路軍,由方面軍副總指揮王樹聲指揮,自廣元沿嘉陵江一線鉗制川軍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路軍的進攻。另以第三十一軍二七六團和二七八團在北面監視陜南的敵人。

十二月上旬,六路川軍先後自南向北、自東向西推進,紅四方面軍開始全面接敵。

十二月十六日,東線的川軍在飛機的掩護下首先發起了進攻。但是,川軍剛一渡過前河和州河,就遭到了紅軍的猛烈還擊。川軍第二十一軍第三師和第二十三軍第一師被殲滅三千多人。接著,紅軍第三十軍的兩個師乘勝發展戰果,在達縣東南的雷音鋪給川軍第二十一軍第四師以沉重打擊。戰鬥中,第三十軍八十八師師長汪烈山犧牲。那是傍晚時分,川軍的一發炮彈落在了汪烈山的身邊。時任二六三團政委的陳錫聯後來回憶說:“我急忙跑過去,汪師長已經倒在地上,血順著他的額頭還在流,他對我們說的最後一句話是:‘戰鬥,直到勝利。’”根據預先的戰鬥方案,紅軍的東線部隊開始壓縮陣地,並在已經構築好堅固防禦工事的二線陣地再次與川軍發生激烈的戰鬥。大巴山的叢林溝壑中,處處是紅軍的阻擊陣地,紅軍的迂回部隊弄得川軍始終無法判斷出紅軍主力究竟在哪裏。等到川軍消耗嚴重和疲憊不堪的時候,紅軍主力突然發動大規模的反擊,然後趁川軍發生混亂之際,近距離地用手榴彈和大刀大量地殺傷敵人。與此同時,在西線,紅四方面軍第三十一軍阻擊著川軍第一路軍的進攻。西線總指揮王樹聲還組織了一次反擊,在遊擊隊和當地群眾的配合下,把川軍的一部一口氣追出去數十裏。方面軍西線部隊在取得初步勝利之後,也主動向後收縮了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