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老槐樹白鳥降祥瑞 舊隱士王珪進直言(第2/3頁)

王珪的母親是個賢德的女人,某天,她對王珪說:“依娘看,你將來必定富貴,但是我不知道你的朋友究竟是哪類人,你不妨帶他們來家裏坐坐。”

於是,王珪引來他的兩位朋友。

王珪的母親見到了兒子的兩位朋友,她感覺很好。這兩個人,一個年齡大約二十六歲,是個山東人,說話得體,很有謀略,看起來很可親,名叫房玄齡;一個年齡剛剛二十歲,是京城長安人士,總是以一種肯定的語氣判斷他們討論的內容,機智聰慧,給人一種敢於當機立斷的感覺,名叫杜如晦。

王母張羅酒食,竟日盡歡。

等二位吃飽喝足,談話完畢,走了之後,王珪的母親指著老天爺說:

“你這兩個朋友,可真比你有出息!”

王珪是個比較個性的人,雖說是隱士,可這個時候他家裏太窮。別人思考著下一頓吃什麽,他家就得考慮下一頓有沒有吃的。不過,令人皺眉的是,凡是有人送他東西,他一概接受,毫不推辭,臉皮實在是厚。眾人興許不會知道,等人家走了,王珪同志會偷偷拿出一份筆記,端端正正地記下哪位朋友接濟過他什麽東西,一粒米也不落下。

譬如:

玄齡借我十張餅,我有功於人不可念,而過則不可不念;人有恩於我不可忘,而怨則不可不忘。

年月日,小珪記。

果然,入朝為官之後,王珪絲毫沒有忘記當年幫助過他的人。他翻出記事本,連本帶利一一歸還,送人家東西的時候就說,十三年前六月初八下午你送我一張大餅,我現在受皇帝賞賜,有一金餅,你收下,你不收我就扔掉(王珪顯達,反饋朋友)。王珪的做法著實令人震驚,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他精通儒學,熟悉禮儀,對典章知之甚詳,所以,房、杜與他能夠一起進入朝廷,不能不說是感召的力量。

李世民即位以後,王珪同志提建議的頻率差不多是最高的。

李世民知人善任,但對於王珪,他的確不知道有什麽特長。於是將其找來問道:“珪啊,說說你有什麽優點吧!”王珪從容對曰:“孜孜奉國,多謀善略,臣不如房玄齡;能文兼武,出將入相,臣不如李靖;敷奏說明,條理清晰,臣不如溫彥博;辦事幹練,案無滯留,臣不如戴胄;忠誠無私,犯顏直諫,臣不如魏徵。然而,激濁揚清,嫉惡好善,臣卻比他們有一日之長。”

李世民點了點頭,愈發器重他。

李世民喜歡諍言,某次休閑,跟王珪聊天,氣氛比較融洽。

旁邊站著一位美女,是李瑗的小妾,長得十分可人。王珪瞅見這女的,面帶不悅,李世民怕王珪誤會,指著美女解釋,“這……這是瀘江王李瑗的姬妾,李瑗把人家的丈夫殺死搶過去,朕真的看不下去。”

王珪頓覺一陣翻江倒海似的惡心,避席作揖道:

“陛下認為廬江王納她為妾是對是錯?”

李世民有點生氣,道:“殺了人家丈夫,強娶人家,你說是對是錯!”王珪反駁道:“陛下討厭李瑗的惡行,自己卻做出一樣的事情,說出來誰會信呢?被搶來的美女還在您身邊,臣以為陛下和李瑗是一路的!”

王珪,你是不是不想活了?敢跟皇帝老子這麽說話,擺明了找死。

然而,李世民聞言,卻像子路聞過則喜一樣,竟然大悅,將這美女遣送回家。(的確難得。)

王珪激濁揚清,嫉惡好善。

王珪有點兒過分。

負責宮廷音樂工作的人,是太常少卿祖孝孫同志,他被安排教宮女唱歌。李世民想讓他進宮當差,祖孝孫因忙於教課,拒不執行。皇帝的話都不聽,令李世民很生氣,想要好好教訓這小小少卿一頓。王珪聞訊,火速前來支援,上諫,“祖孝孫是風流雅士,陛下原本讓他教宮女唱歌,現在又讓他進宮當差,朝令夕改,臣以為不可。陛下錯了,陛下改吧!”

李世民更生氣:

“我把你們當成心腹,你們都應該忠於你們的職責。現在你們跟下面的人合起夥兒來耍我,你們該當何罪?”

溫彥博怕極,跪地求饒,但王珪同志卻站在那裏一動不動。

片刻,見李世民正生悶氣,他嫌禍闖得不夠,居然扯著嗓子道:“陛下,您說臣要為公,我們今天說的事兒是為自己嗎?陛下錯了,錯了還不改,此事乃是陛下負臣,不是臣負陛下!”言罷,毅然等待李世民發落。

李世民沉默了起來。

等王珪再去看他時,卻發現他面露慚色,汗珠已經浸上了額頭。

王珪告退。

第二天,李世民告訴王珪的好友房玄齡說:

“昨天朕對王珪他們發火了,當時就覺得哪裏有些不對,可沒完全覺察出來。今天才真正感覺後悔,以後,王珪跟你們說這事兒,你們不要因為這件事不敢上諫,都是我的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