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疑案(第2/8頁)

悲哀!臭棋!

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多爾袞不是膿包,李自成在懷慶府的瘋狂已經讓他預感到了危險,因此迅速作出反應,轉變原定作戰方案,命令多鐸揮師西向,先解沁陽之圍,隨即西進潼關,與阿濟格會剿李自成。

如此看來,無論是李自成的大順軍,還是南京的弘光政權,之所以打不贏兵力不占優勢的清軍,實在不是因為自己太無能,而是敵人太狡猾。

但事實並非如此!

現實的情況是:無論多爾袞采取怎樣的作戰策略,清政權想統一全國,都將面臨同時在兩線作戰的局面:一邊對付西北的李自成,一邊對付南方的弘光政權。既然李自成可以趁著清軍後方兵力空虛大肆進攻,那麽在多鐸率軍西征後,弘光政權在理論上也可以出師“北伐”,搶占中原。

對於這個僅存在於“理論上”的局面,多爾袞根本不屑一顧。經過幾個月的觀察與試探,特別是通過與南方使團的接觸,他已經看清了弘光政權腐朽無能、苟且偷安的真面目。在他看來,南京的那群膿包哪怕有一丁點兒北上光復故土的意圖,清軍也不可能如此順利地拿下河南、山東。想讓弘光北上奪中原?即便是“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朱由崧也不敢與清決!

弘光政權的朝堂上就是一群如假包換的膿包,李自成也聰明不到哪裏去。

自從揭竿而起以來,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充分發揚了“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的優良傳統。先是一路凱歌高唱、橫掃中原,逼得崇禎皇帝上吊殉國,大順軍定鼎北京,宣布改朝換代。但是,進城之後的李自成賊性難改,不懂得團結官紳,實行“封建主義改造”,而是繼續推行“無政府主義”的“流氓”路線,根本不像個“開國之君”的樣子,逼著吳三桂倒戈,這才讓關外的清軍鉆了空子。

山海關一戰,大順軍雖然損失慘重,但主力尚存,李自成完全可以通過節節阻擊,有計劃地撤退,既避敵鋒芒,又不斷襲擾,消磨清軍的銳志,以圖伺機反擊。遺憾的是,李自成率領大順軍索性一潰千裏,將整個黃河流域拱手讓出,開局的優勢被消耗殆盡,大順軍陷入極其被動的局面。

懷慶戰役,又是李自成在關鍵時刻下的一著臭棋,硬逼著自己從被動走向絕境。

按理說,李自成能夠主動在中原反擊,顯然對清軍很不利,為什麽說是一著臭棋呢?

——勇氣與精神可嘉,但你得把時間算準了再打吧?

李自成早不打、晚不打,偏偏選擇多鐸大軍剛進抵黃河的時候發動大規模攻勢,這不是故意找收拾嗎?

如果李自成能夠等待一段時間,待多鐸軍隊離開河南並與弘光的軍隊交上火之後,再集結兵力,在中原一帶發動大規模反擊,境況明顯要有利得多。屆時,多鐸即便想抽身回撤,恐怕短時間內也難以抽身,更何況遠水解不了近渴。

李自成的這步棋實在是臭得可以,大順軍雖然在懷慶府取得了局部戰場的勝利,但要老命的是,這場勝利引起了多爾袞的警覺,命令正準備南征的多鐸大軍悉數轉而向西。李自成替弘光政權暫時解了圍,做了一次損己利人的“活雷鋒”。

多鐸揮師西向後,迅速扭轉了河南西部的力量對比,李自成的大順軍又成潰敗之勢。十二月二十九日,清軍發動潼關戰役,大順軍的大將劉宗敏戰敗。次年正月初四,劉芳亮部也被清軍擊潰。李自成親征迎敵,大順軍還是屢戰屢敗,局面十分被動。

弘光元年(1645年)正月十一日,已無勝算的李自成撤回西安。次日,潼關失守,西安的東大門已經向清軍敞開。十三日,李自成率殘部棄守西安,經商洛向河南伏牛山一帶撤退。十八日,多鐸大軍進抵西安。

收到多鐸的捷報後,多爾袞命多鐸將善後及追剿等事宜悉數交付阿濟格,率部執行原定作戰計劃,繼續南征。

二月二十四日,多鐸大軍抵達河南府(今河南洛陽),準備經短暫休整後,在三月和四月間南下,一舉奪取南京。

從十月發動懷慶戰役,到次年四月多鐸再次南征,“活雷鋒”李自成以大順軍慘敗為代價,為弘光政權爭取到了極其寶貴的喘息時機。

在這近半年的時間裏,弘光政權完全可以揮師北上,呼應李自成的大動作,徹底攪亂中原態勢,局面或許還能有所轉機。事實上,弘光政權面臨的機遇,比任何時候都有利。以前南京朝廷不敢貿然北進,或許是擔憂北京的清軍大舉南下,而此時全然不必有此後顧之憂,“活雷鋒”李自成已經牽制了絕大部分的清軍主力。多鐸、阿濟格兩路大軍被李自成吸引到了西線,清軍大部主力都在跟大順軍殘部糾纏,黃河一線只有肅王豪格率領為數不多的軍隊進行防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