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中興(第2/9頁)

但是,朝廷的回復讓他很失望,多爾袞當即駁回請求,金聲桓僅升任江西提督之職,總兵由王得仁接任。

雖然沒有達到預期目的,但官升一級也不錯。金聲桓沒有想到,後面竟然還有一道任命:章於天任江西巡撫、董學成任江西巡按。這是一個什麽關系呢?簡單地說,金聲桓歸他們兩人管。

金聲桓徹底怒了:打完江山就讓我當孫子,虧你們做得出來!

其實,多爾袞這樣做是很有道理的。其一,“以文制武”是朝廷制度,金聲桓不過一員武將,要是在江西一手遮天,養成李自成怎麽辦?其二,金聲桓有功,但大不到哪裏去,不過是走在老虎前面的那只狐狸而已,給個提督已經很給面子了。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再說好歹官升一級,金聲桓勉為其難地表現出一絲坦然。隆武政權如此衰頹,也只能跟著清廷混了。因此,面對黃道周、萬元吉的策反,金聲桓一概置之不理。

金聲桓想做“死硬分子”,但事情正在起變化。

章於天、董學成到任後,文臣與武將之間的矛盾日益激烈。原因不言自明,金聲桓本來就看兩個“下山摘桃”的“猴子”不順眼,更重要的是這倆“猴”跟金聲桓一副德行——貪財!

金聲桓、王得仁每次出征,都要順帶著搶掠一番,章於天、董學成也想跟著分贓。金聲桓、王得仁當然不幹:你們不出工不出力,憑什麽還要記工分?當個公務員就想白吃白喝白拿?

不給!

到了永歷元年(1647年),江西的文武之爭已經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章於天親自出馬,找王得仁追繳三十萬糧餉,王得仁忍無可忍、無須再忍,當場給了章於天三十軍棍。章於天屁股腫了,但手沒腫,回去就與董學成聯名上疏,彈劾金聲桓和王得仁。

巡撫、巡按聯名上奏彈劾提督、總兵,更何況受彈劾的還是“降將”,金聲桓、王得仁用腳趾頭都能想到:咱哥倆肯定是這場政治鬥爭的犧牲品。如果多爾袞心情好一點,兩人最多就是逮往北京,要麽吃牢飯,要麽做“北漂”。如果趕上多爾袞正在抑郁,麻煩可就大了,說不定腦袋當場搬家。

與其受制於人,不如奮起反擊!清廷的最終裁決尚未到達,金聲桓、王得仁決定先發制人,於永歷二年(1648年)正月二十七日率部斬殺江西巡撫章於天、江西巡按董學成、江西布政使遲變龍、湖東道成大業,正式宣布“易幟”。

江西變天了,一場足以扭轉天下局勢的大地震爆發,拉開了南明“中興”的序幕!

起義後,金聲桓力邀賦閑在故裏的東林黨元老姜曰廣出山,主持大局。由於不知隆武政權消息,剛開始還奉隆武為正朔,後來得到消息,方才改奉永歷為正朔,並派人喬裝前往廣西,向永歷朝廷報告情況。

南昌高舉義旗,吉安、饒州(今江西波陽)、袁州等府紛紛響應。二月,王得仁率部進抵九江,九江總兵冷允登開城迎接,九江知府吳士奇也歸附了起義軍。至此,除了南贛巡撫劉武元、南贛總兵胡有升、副將楊遇明等據守贛州、南安兩府,參將康時升據守廣昌府外,江西其余府縣像變魔術一樣,奇跡般地回到了南明的懷抱。

上一次將江西“變色”用了五個月,這一次“變天”卻只有短短的一個月,金聲桓堪稱“速度體”。不過,此時的金聲桓必須考慮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接下來,該怎麽辦?

事實證明,“革命”成功之後選擇走哪條路,不見得比“革命”本身容易。起義成功的金聲桓還沒有心思歡呼勝利,因為他面臨著五種選擇,簡而言之就是“東西南北中”:

東——進取福建、浙江,接應鄭成功、魯監國等部;

西——收復湖南,向永歷朝廷靠攏;

南——拔除盤踞在贛南的“釘子戶”,伺機入粵剿滅李成棟;

北——從九江出發,順江進取南京;

中——蹲在家裏,什麽也不幹。

我們先結合當時的形勢,通過排除法替金聲桓分析一下。

“西方案”應當最先被排除掉,其一,地皮不熟、後勤補給困難的金聲桓未必是“三王”的對手;其二,湖南是何騰蛟的地盤,即便能打勝,賬也不好算。

“東方案”也不靠譜,福建、浙江早就被“浙系”、“閩系”、“地方系”攪成了一團漿糊,如果再加一個“贛系”,就算是祖沖之、劉徽靈魂附體,恐怕也扯不清這筆爛賬。

“中方案”相當於等著挨揍,不符合金聲桓的性格。如果想挨揍,早就等著多爾袞下詔令拿自己開刀了,何必等到現在?

“南方案”似乎也不妥,先不說易守難攻的贛州能否順利拿下,即便占領贛州,筋疲力盡的金聲桓未必是李成棟的對手。想指望廣西的永歷軍隊配合,抄李成棟的後路?沒睡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