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中興(第3/9頁)

“北方案”更扯,拿著一口奶鍋,就敢烙大煎餅?不過仔細琢磨琢磨,也不是沒有創造奇跡的可能。

其一,清軍此時主要在湖南、福建用兵,從沒有想到江西會有麻煩,因此長江沿線防守極其薄弱,能否湊出一萬人還要打個問號。除了留守江西以外,金聲桓還能派出多少人呢?保守估計,二十萬!

其二,金聲桓在江西搞大動作,上遊的湖北和下遊的安徽響應相當積極,抗清義師活動頻繁。

其三,極具政治意義的南京一旦被攻破,南明的感召力將呈指數級增長,江南的形勢極有可能發生逆轉,大量的降清軍隊紛紛倒戈並非癡人說夢。

總之,“北方案”的風險低於“西方案”和“南方案”,高於“東方案”和“中方案”,但預期收益與其他方案根本就不在一個數量級,當是“風險投資”的首選方案!

幕僚胡澹雖然不懂什麽“風投”,但同樣看到了奪取南京對於扭轉江南局勢的重要意義,極力向九江的王得仁建議順江而下,直逼南京。胡澹還提出了具體可行的戰術:“以清兵旗號服色順流而下,謊稱章於天求救者。”

王得仁認為比較靠譜,一面派人前往南昌請示金聲桓,一面派兵攻打上遊的蘄州,為順江而下做準備。雖然蘄州不克,但王得仁的部隊已經控制了九江上遊的黃梅、廣濟(今湖北武穴),令自顧不暇的湖北清軍不敢貿然進犯。在九江下遊,安徽的太湖、宿松、潛山、英山(今屬湖北)等地義師活動頻繁,可以沿路為金聲桓的大軍提供作戰支援、地形向導和後勤補充。

天賜良機,準備開始!

沒文化,真可怕

就在躊躇滿志的王得仁準備出征之時,突然接到南昌傳來的消息——“北方案”被金聲桓否決!

王得仁囧了:什麽情況?

如此大好機會,為什麽金聲桓選擇放棄呢?

或許只有一種解釋:沒文化,真可怕!

南昌舉事時,江西掌印都司柳同春下落不明,估計是潛逃到南京“報案”去了。既然清軍已得知江西的情況,想穿著清軍制服渾水摸魚已然是不可能了。當然,這只是戰術上的因素,手握二十萬大軍,穿著明軍的制服強攻也未為不可。

真正讓金聲桓決定放棄的,是戰略上的考慮。不是他自己的考慮,而是部將黃人龍的考慮。黃人龍認為,只要大軍從江西走出去,無論攻上遊的武昌,還是攻下遊的南京,都是死路一條,因為贛州還在清軍的手裏。

贛州有這麽重要嗎?不是重要,而是相當重要!

黃人龍講了一個典故:正德十四年(1519年),寧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造反,時任汀贛巡撫的王守仁只用了四十三天便平息叛亂!

金聲桓大驚失色,原來“速度體”並非自己獨創!

王守仁當年能如此速度地平亂,天造地設的因素很多,如果只準用一句話來歸納,那就是——因為王守仁是明朝第一牛人!

黃人龍卻不是這麽總結的,他的歸納也是一句話——因為王守仁占著贛州!

這話要是傳出去,再多的牙科醫生都供不應求,因為天下人的大牙都笑掉了。但如果只是為了忽悠金聲桓這個大老粗,倒也足夠了!

這正驗證了那句話: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而愚蠢的軍隊是不能戰勝敵人的。

金聲桓不僅沒文化,而且把記憶掉了一地。當年他投靠清軍,江西變色,贛州依然在明軍的手裏,據守贛州的萬元吉還是比較牛哄哄的人物,卻沒能把南昌怎麽樣,最後自己被滅了。就從這一事實來說,黃人龍的結論極不靠譜。

黃人龍、金聲桓所忽略的,恰恰就是最重要的兩點。

其一,從贛州沿贛江而下進攻南昌能否得手,關鍵要看下遊的吉安在誰手裏。如果在自己的手裏,一路便可順風順水,至少增加三成把握。如果在對方的手裏,那就麻煩了,成功的概率至少打個對折。

其二,地盤還在其次,關鍵要看對手是誰。如果對方是個草包,重兵守著天險也不足為懼。

江西目前的形勢:吉安在金聲桓的手裏,以贛州的劉武元、胡有升、楊遇明等人的作戰水平,萬元吉都讓他們難以望其項背,更別扯什麽王守仁了,根本不是一個世界的。

清軍靠贛州攻陷南昌?想多了吧?

如今分析得再正確也沒用了,被忽悠的金聲桓選擇了“南方案”,浩浩蕩蕩殺向贛州。三月十九日,金聲桓親率二十萬大軍抵達贛州。經招降無果後,金聲桓開始大規模攻城。

二十萬大軍輪番攻城,由於地方太小、施展不開,雖屢次變換戰術,但結果始終如一:攻不下來。

前面提到過,贛州的地理位置相當獨特,三面臨水、視野開闊,對付北犯之敵,簡直就是固若金湯。當年還屬於清軍的金聲桓吃過這個虧,後來是繞到贛州的南面,在消滅了從南安府增援的羅明受舟師後,從沒有河水阻隔的南門攻入贛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