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殉難(第3/6頁)

不見朱由榔,莽達喇有充足的理由。

其一,緬甸是天朝屬國,莽達喇在朱由榔面前屬於藩臣。但朱由榔混得跟叫花子似的,還跑自己家裏賴著蹭飯,莽達喇實在是彎不下腰給朱由榔行禮。

其二,收留朱由榔是發揚“人道主義精神”,跟朱由榔會面,則意味著發生官方關系。看朱由榔這副熊樣,應該是翻不了身了。萬一今後清朝問起罪來,莽達喇恐怕是吃不了兜著走。

莽達喇搞的“三板斧”,讓朱由榔的“流亡朝廷”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但事到如今,也只有坦然接受,畢竟一切還不算太壞。

——減法雖狠,好歹還能剩下幾百號人。

——草房雖破,連安龍都不如,但勉強能遮風避雨,總比做“山頂洞人”強。

——國王雖絕,但見與不見,“流亡朝廷”都在這裏,不離不棄,更何況還沒禮可送,不見也罷。

永歷君臣漸漸心安理得,但莽達喇並不打算讓這幫叫花子得以安身,很快就使出了殺手鐧——斷供!

生活失去來源,昔日養尊處優的官員們抓瞎了,但活人不會被尿憋死,眾人開始“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很多人都跟當地百姓做生意,官服扔一地,“短衣跣足,闌入緬婦隊中,踞地喧笑,呼廬縱酒”,受盡緬人的白眼和鄙視,多少換點錢花。

秋收之後,莽達喇似乎有點於心不忍,派人送來一批新稻谷。這群官員又為了搶糧大打出手,個個弄得披頭散發、鼻青臉腫,將稻谷撒落一地,整個“流亡朝廷”醜態畢露、出盡洋相。

大勢已去

得知朱由榔擅自出境,流落在滇西的李定國火冒三丈,急得幹跳腳。

永歷十三年(1659年)二月,李定國與白文選在木邦(今緬甸興威,當時屬雲南管轄)碰面,兩人一致認為,當務之急是將朱由榔接回國內,將永歷朝廷的“半旗”重新升回杆頂。

白文選立即率軍趕赴邊境線,並進入緬甸一側。白文選兩番派出使者與緬甸當地官員接洽,均遭緬方殺害。緬方認定這是一支“犯邊”的流竄部隊,派軍前來襲擊。白文選忍無可忍,朝著緬軍一頓痛扁。

邊境戰報傳來,莽達喇派人前去質問朱由榔,到底怎麽回事。莽達喇都搞不清楚狀況,朱由榔更是抓瞎。在緬方的逼迫下,朱由榔趕緊派人前去下達停火詔令,白文選只得撤回國內。

四月,高文貴、吳子聖部得知朱由榔逃往緬甸,也率部前來迎駕。遭到緬方阻止後,高文貴、吳子聖決定付諸武力,殺入緬境。緬方故技重施,逼著朱由榔下達停火詔令,兩人也只有退兵。不久之後,高文貴病死,舊部被楊武收編後,於次年投降清軍,吳子聖則於十二月初一在永昌投降。

永歷軍被清軍打得到處亂竄,但對於孱弱的緬甸而言,這些“迎駕”的殘兵敗將還是相當嚇人的。

為了避免類似的事件再次發生,並獲取緬甸方面的歡心,讓自己繼續在此苟延殘喘,馬吉翔、李國泰合夥忽悠朱由榔,給緬甸邊關守將發去了一道敕令“朕已航閩,後有各營官兵來,可奮力剿殲”。

李定國、白文選沒這麽容易糊弄,繼續大搞“升旗”運動,不斷派使者或軍隊前來“迎駕”。

永歷十四年(1660年),白文選率軍進抵阿瓦附近,與永歷的“流亡朝廷”近在咫尺,但朱由榔再次屈服於緬方的威脅,下詔退兵。

永歷十五年(1661年)五月,暹羅國(今泰國)派使團前來聯絡李定國,請他前往暹羅國境內的景線(今泰國昌盛附近)休整,並表示願意提供支持,幫助李定國收復雲南。

患難見真情,這位橫刀立馬的將軍激動得熱淚盈眶。

為了迅速成行,李定國一面派人前往暹羅國接洽,一面駐紮在緬甸境內加緊“迎駕”準備。

八月,李定國、白文選準備直接付諸武力,率軍直抵洞烏,渡江出擊。緬方提前得到消息,已做好阻擊部署。李定國、白文選作戰失利,被迫撤回洞烏。

當李定國正在積極籌劃新一輪的“迎駕”時,白文選麾下的部將張國用、趙得勝等人對前途喪失信心,合謀脅持白文選連夜脫離李定國部,回國向清軍投降。

李定國心生疑竇,派兒子李嗣興率兵暗中跟蹤,並嚴令不得動武,自己帶著主力尾隨。張國用、趙得勝發現了身後的“尾巴”,故意將白文選先支走,兩人在黑門限設伏,阻截“追兵”。

李嗣興中了埋伏,準備發起反攻,被趕上來的李定國制止。李定國不忍手足相殘,率部返回洞烏。

白文選等人繼續向國境線進發,在半道上跟吳三省撞個正著。吳三省部此時相當淒慘,馬死光了,很多士兵都光著腳。他們這是要去投奔李定國,共同堅持抗清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