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滄海

和平換食品

朱由榔出了國,清軍攻勢暫停,李定國率永歷軍隊殘部在滇西煎熬,雲南的局勢突然平靜了下來。我們再換一次台,將目光轉向東南,看看號稱“遙奉永歷政權”的鄭成功這些年到底在幹什麽。

李定國兩次進軍廣東,鄭成功連“打醬油”的興趣都沒有,直接導致“三南並舉”的中興局面化為泡影。前面說過,鄭成功不出兵,主要是擔心破壞與清廷和議的局面,這事還要從清廷策略的轉變說起。

隨著抗清進入“高潮期”,需要清軍頻繁調兵、用兵的包括三大戰區:西南戰區(孫可望)、兩廣戰區(李定國)和東南戰區(鄭成功、張名振)。以清軍的實力,應付三線作戰的局面確實有極大的難度。由於戰場分散,清軍雖然頻繁用兵,但往往收效甚微,除了舟山收拾得比較幹凈以外,四川、湖南、廣東、福建都陷入僵持的局面。

負責作戰的兵部雖然疲於奔命,但總的來說還能支撐。軍隊多跑路算是拉練,多打仗算是演習,養這麽一群人不就是幹這個的嗎!

負責財政的戶部就比較慘了,朝廷運轉需要錢、兵部打仗需要錢、刑部辦案需要錢、禮部擺譜需要錢、工部建設需要錢、吏部發工資也需要錢,戶部又不是孫悟空,缺什麽變什麽。眼看國庫日漸空虛,戶部的黑鍋越背越大。

清廷上下,從順治帝到各部官員,都有一個普遍的共識:繼續這樣打下去,肯定是不行的!

話雖如此說,但三大戰區的抗清武裝又不聽清廷的指揮,你讓他消停他就能消停,怎樣才能扭轉局面?

永歷六年(1652年)初,一封密奏送到了順治帝的案前,讓順治帝眼前一亮,不禁豁然開朗。密奏只講了一件事:利用鄭芝龍,招撫鄭成功!

高,實在是高!只要能摁住鄭成功,清軍就能放開手腳大幹一場,先在兩廣收拾李定國,再揮師殺到西南清剿孫可望,最終平定天下!

說幹就幹,清廷馬不停蹄地做著準備工作,主要有三件事要做:

第一,冊封鄭芝龍為同安侯,授予其子鄭世忠為二等侍衛,並提高生活待遇,大加籠絡。

第二,敕諭浙閩總督劉清泰,適度調整政策,為招撫營造友好氛圍。

第三,追查鄭成功家產遭搶奪一案,將當年率軍進攻廈門的張學聖、馬得功、黃澍、王應元等人革職查辦。

“過場”演完,正戲正式開場。永歷七年(1653年)四月,浙閩總督劉清泰奉朝廷之命,開始與鄭成功接洽招撫事宜。

此次招撫,無論從動機來看,還是就行動而言,清廷無疑是相當有誠意的。招撫能否達到預期目的,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鄭成功的態度。

雖然鄭成功對永歷政權一向愛理不理、若即若離,但對待清廷的態度卻是相當堅決的。

隆武帝“當盡忠吾家,無相忘”的囑托,鄭成功不會忘記!

曾經苦勸父親“虎不可離山,魚不可脫於淵;離山則失其威,脫淵則登時困殺”,鄭成功不會忘記!

母親田川氏受清軍淩辱而選擇自盡,鄭成功更不會忘記!

讓老子投降?你沒睡醒吧?

鄭成功是政治家,不是“愣頭青”。——“愣頭青”只會感情用事,政治家善於深藏不露。

面對清廷拋過來的橄欖枝,長年因糧餉發愁的鄭成功決定陪他們玩玩兒,上演一出“和平換食品”的好戲。(將計就計,權借糧餉,以裕兵食也。)

清廷提出“和議”,鄭成功沒有表示反對,而是搶先提了一個意見:金礪大軍就擺在我家門口,你們準備用嘴巴談判還是用火炮談判?

清廷從鄭成功的話中感覺到有譜,趕緊在六月調金礪部離開福建,一方面表達“和議”的誠意,一方面也是出於對付孫可望、李定國的需要。

搬開堵在家門口的“太師椅”,鄭成功趁機派軍前往福建、廣東沿海征兵買糧,賺得盆滿缽滿。

永歷八年(1654年)二月,清廷冊封鄭成功為海澄公的敕印抵達福州。這讓鄭成功有點措手不及:閑著沒事跟你們玩玩兒,怎麽還當真了?

為了防止假戲真做,鄭成功立即表明態度:受封可以,剃發免談!他明白,只要不變發型,這敕印就發不下來。

清廷來使也怒了:你怎麽提上褲子就不認人呢?

鄭成功不管這麽多,索性打著“海澄公”的旗號,派部隊到清軍控制的地區大肆征糧。那群地方官搞不清楚狀況,打又不敢打,只能乖乖交糧,回頭再向朝廷伸手要。(有司莫知攸措,剿撫兩無適從。)

一方認認真真,一方逢場作戲,時間一長難免穿幫。北京的一些大臣發現不對勁,還沒談出啥結果,糧食損失不計其數,搞得福建、廣東沿海各地苦不堪言。順治帝也察覺到鄭成功是個“大忽悠”,準備結束“和議”,繼續付諸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