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墮落的八旗

古代歷朝中,元朝和清朝是兩個外族統治的朝代,而這兩個朝代都是文化相對落後的民族憑借武力入侵,趁亂入主中原而立國的。

僅以清朝滿族論,從數量上講,人口不足300萬,不到全國的百分之一,可謂名副其實的少數民族;從文化上講,尚屬於遊牧部落,是野蠻民族,直到1599年才在努爾哈赤的授命下創立滿文。

清軍入關之後,馬上面臨一個現實的問題:如何統治這樣一個龐大的帝國?而且是有著兩千多年古老文明的國家!

清代統治者馬上確定了他們的統治方針:“順者以德服,逆者以兵臨。”45這是從努爾哈赤起就明確提出的政治原則。

所謂兵臨,就是武力征服。清朝的武力,主要為八旗兵。

八旗,初創於1601年(萬歷二十九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在撫順新賓赫圖阿拉城,“以徠服者眾”,正式創建旗制,設黃、白、紅、黑四旗,稱“正四旗”。

1615年,努爾哈赤將正四旗改為黃、白、紅、藍四旗,同時增設“鑲四旗”,即: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與正四旗合稱八旗,亦稱“八旗滿洲”。八旗由努爾哈赤及其子、孫、侄分領。

八旗初建時兵民合一,全民皆兵。凡滿洲成員皆隸於滿洲八旗之下,旗之組織具有軍事、行政和生產等多方面職能。實行兵民合一的八旗兵,“無事耕獵,有事征調”,“出則為兵,入則為民,耕戰二事,未嘗偏廢”。46

從努爾哈赤創建八旗到1644年清軍攻占北京這一階段,八旗軍堪稱一支能征善戰的精兵勁旅,作戰時軍紀頗嚴,有進無退,甚至在死傷慘重、屍相枕藉的情況下仍很少有人退縮逃陣。由於“將士各欲建功,一聞攻戰,無不忻然,攻則爭先,戰則奮勇”47,八旗兵成為建州女真統一東北女真各部並進而統一全國的主要武裝力量,戰功赫赫。1618年,它曾以精兵6萬,擊敗明朝10余萬大軍,取得了薩爾滸大捷;繼而又用兩年的時間攻克明軍防守關外的寧錦防線,殲滅明軍5.4萬人;接著又在山海關與明總兵吳三桂合兵擊敗李自成大順軍;入關之後又逐一消滅各地的反清力量。八旗軍在建立清王朝、統一全中國的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入關以後,為了鞏固滿族統治,加強對全國人民尤其是漢族的控制,建立了八旗常備兵制,八旗兵在滿人將軍的率領下分布各地。駐軍分布在三類地區:首先是北京周邊的24個小據點,以保衛首都安全;其次是西北的戰略要地,以抵禦外族入侵,維護邊疆穩定;再次是漢人聚居的中心城市和南方的戰略要地,以維護滿族的統治。八旗軍每支約4000人,都帶著家人駐在各城市他們自己的營區裏。

清政府為了解除八旗官兵的後顧之憂,使之更好地為清王朝效命,實行兵餉制度。八旗子弟被清朝帝國供養起來,“以清語騎射為本務”48,不工、不農、不商,從而成為職業兵。身為滿洲正紅旗後裔的老舍,在他的自傳體小說《正紅旗下》有這樣一段明確的表述。“……按照我們的佐領制度,旗人是沒有什麽自由的,不準隨便離開本旗,隨便出京;盡管可以去學手藝,可是難免受人家的輕視。他應該去當兵,騎馬射箭,保衛大清皇朝。”

按規定,八旗子弟都應該是士兵,本職在強身健體,保家衛國,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八旗人口的增加,問題就來了。

雖然清皇帝都在表面上強調滿漢平等,但是現實的政策卻表明了他實質上的民族統治色彩。滿族人由無畏的戰士轉而成為特權貴族,這種特權是有制度上規定的,如在經濟上,“凡八旗壯丁,差徭、糧草、布匹,永停輸納”49;在教育上,有專門的學校,並設有八旗專門教育機構——八旗官學和八旗宗學50;在司法上,旗人犯法,由步軍統領衙門和慎刑司51審理,普通的地方官吏沒有權力管,量刑時,他們還享有“減等”“換刑”等特權。

伴隨著八旗的貴族化,就是他們生活上的不斷腐化傾向:在衣著上“競尚鮮華,多用綢緞,以穿著不及他人為恥”52;在飲食上,“往往耽於口腹,餉銀一經入手,不為度日之計,輒先市酒肉,以供醉飽,不旋踵而貲用業已告竭”53;在訓練上,八旗兵每逢上操、應差大都是雇人頂替,即使是在皇帝和大臣都要出席的玉泉山閱兵大典上,他們也是由仆人攜帶著兵器,騎馬乘車趕赴演武場。

而且,八旗的腐化,不僅僅表現為八旗兵的腐化,更多的是表現在八旗子弟的腐化。雖然入關之後,八旗兵數量不斷增加並且還添加了“養育兵”54,但仍然跟不上八旗人口的增長。由於法律制度規定八旗不工、不農、不商,所以八旗子弟也總以此三業為恥,導致大量無兵籍八旗子弟寧可閑散終日,無所事事,以養鳥逛街、唱曲聽戲打發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