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敗的滿清官僚

同賣淫一樣,腐敗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罪惡。自從有了權力,腐敗就有了,傳說中的堯舜禹時期就有了腐敗。《夏書》中說,“昏、墨、賊,殺,臯陶之刑也。”其中的“墨”,就是指腐敗。

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杜絕腐敗,沒有任何一個時代可以杜絕腐敗,只不過方式不同,程度不同而已。

同樣是跟賣淫一樣,只有當事人不指責它,其他所有人都會指責這樣一種行徑。

吏治腐敗問題是歷代封建王朝的痼疾,不僅令黎民百姓扼腕,也是最高統治者最為頭痛的問題。

清朝腐敗為什麽存在,這不是一個需要分析的問題,跟所有社會腐敗的原因一樣。但是我們在這裏需要強調的是,清朝的腐敗、尤其是清末的腐敗,是推動中國“天朝上國”走向衰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造成了中國百年屈辱史的重要原因之一,當然更是中國走向戰爭與革命的重要原因之一。

清朝的高薪養廉

中國各朝各代雖難免有貪官,但像明清兩代全國普遍性的貪汙卻很少見,追根究底,不合理的低薪制是官員不得不貪汙的主因。

朱元璋,苦孩子出身,認為官吏應該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應該可以過清苦的生活,所以導致明朝官員的工資可以用“少得可憐”來形容。明代官秩分為九品十八級,俸祿也據此分為十八等。正一品每年祿米1000石,俸鈔300貫,從九品祿米60石,俸鈔30貫。後來只給少部分米,其余的折合成錢,因折算得不合理,官員的實際收入變得很有限。宣宗初年,有一位叫孔友諒的知縣上書說:“大小官自折鈔外,月不過米二石,不足食數人,仰事俯育,與道路往來,費安所取資?”61

大家都知道著名的清官海瑞是不腐敗的,完全靠工資生活。其本人穿布袍,吃粗糧,讓老仆人在自家後園裏種菜,自己下班後也常和家人一起勞動,酒肉之類的食物,平時難得吃上一次。據傳,有一次為了給母親過生日,海瑞買了二斤肉,結果這消息不僅傳遍當時任職的淳安縣城,甚至整個官場都知道了。1570年在他五十歲時被排擠,辭職回到海南老家,只能住在早已破舊不堪的舊宅,靠祖上留下來的幾畝薄田度日。他甚至常常靠給別人寫一些東西,收取稿費來貼補家用。海瑞的母親去世後,還是靠別人的資助才買了一塊墳地將母親安葬。而海瑞之死也較為淒慘,“卒時,僉都禦史王用汲入視,葛幃敝籝,有寒士所不堪者。因泣下,醵金為斂。”62也是靠同僚湊錢辦的喪事。

如果明朝官員拿清朝的工資,生活肯定優越多了,因為清朝官員工資比明朝多了不少,那麽清朝官員的工資是多少呢?

清初順治年間把官員工資分為十等:

一品歲俸銀180兩,祿米180斛;

二品歲俸銀155兩,祿米155斛;

三品歲俸銀130兩,祿米130斛;

四品歲俸銀105兩,祿米105斛;

五品歲俸銀80兩,祿米80斛;

六品歲俸銀60兩,祿米60斛;

七品歲俸銀45兩,祿米45斛;

八品歲俸銀40兩,祿米40斛;

正九品歲俸銀33兩1.14錢,祿米33斛1.14鬥;

從九品歲俸銀31兩5錢,祿米31斛半。

這是京官也就是中央政府公務員的工資收入,京外文官俸銀與京官相同,但沒有祿米,而武官的俸銀減半。

那麽這個工資標準能給官員一個什麽樣的生活呢,有一姓趙的禦史上奏說:七品知縣每年只有45兩俸銀,“計每月支俸三兩零,一家一日,粗食安飽,兼喂馬匹,亦得費銀五六錢。一月俸不足五六日之費,尚有二十余日將忍饑不食乎?不取之百姓,勢必饑寒”63。

禦史是做什麽的?專門提建議批評官員與政府的,他們的話應該能夠反映社會事實,說明一個只拿工資的官員生活還是很困難的。是否如此,找個清官看看就可以了。

康熙年間,被稱為“天下廉吏第一”的於成龍,在當直隸巡撫時,“屑糠雜米為粥,與同仆共吃”,在當兩江總督時“自奉簡陋,日惟以粗糲蔬食自給”,被稱作“於青菜”。做過巡撫、總督、兵部尚書、大學士等職的於成龍,在其死後,居室中只看到“惟笥中綈袍一襲,床頭鹽豉數器而已。”清官至此,難怪“民罷市聚哭,家繪像祀之。”64

雖然我們不能說“千裏當官只為財”,但是讓所有的官員天天餓著肚子治國平天下,也只能是一種奢望。那麽他們怎麽改善自己的生活呢?

既然當官了,既不能經商,又不能務農,只有腐敗了65。

為改變這種狀況,雍正皇帝實行了一項新的措施——“火耗歸公”,也叫“耗羨歸公”,即不動用國家財政,把地方州縣私自征收的“火耗”銀提解到省裏,進行規範化管理,再從中取出一部分回撥給地方官,作為他們的生活和辦公補助費,這就是著名的“養廉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