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惡的李泰國

1860年9月21日,八裏橋失守、英法聯軍進逼北京,鹹豐倉皇逃往承德避暑山莊,北京陷於極端混亂之中,“倘有一線可為,不惜委曲遷就”的奕照會英、法公使,要求停戰談判。英法聯軍邊打邊談,一個月後,在安定門城墻上火炮的壓力下,《北京條約》“順利”簽訂。

可能是認識到了武器的重要性,1861年1月11日,恭親王奕(1833年—1898年),會同桂良、文祥上奏了《通籌夷務全局酌擬章程六條》,推行一項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自強”運動。

洋務運動開始了。

是什麽東西讓這幾個家夥要搞洋務運動?通常的認識,洋務運動的開始是針對洋人的,因為被外國人打怕了,所以要“師夷長技以制夷”,但是,大量的資料顯示,原初的最大動力卻不是“制夷”,而是“安內”。

為什麽不是“制夷”?

1860年11月以後,亦對一件事很納悶,“自換約以來,該夷退回天津,紛紛南駛,而所請尚執條約為據。是該夷並不利我土地人民,猶可以信義籠絡,馴服其性,自圖振興,似與前代之事稍異”。184也就是說,外國人也真怪,費了這麽大勁,沒有搶劫金錢珠寶、沒有屠城,沒有掠地占奴,被我們用兩張紙(條約)就給糊弄跑了,不像是傳說中的野蠻人啊!當然,可能他把條約當白條打了。

當然,有此想法的不只他一人,1860年危機時任兵部尚書,同時又是主戰派首要人物的沈兆霖,也對英法聯軍占領北京後沒有為所欲為的事實感到震驚,他在《籲請回鑾疏》中這樣說,“以萬余眾入城而仍換約去,全城無恙。則該夷之專於牟利,並無他圖,已可深信”,“爾海邦果能示以誠信,尚易羈縻。”185

也就是說,1860年10月25日(中法簽訂《北京條約》)以後,“守規矩”的英、法、俄,拿了錢,割了地,所有的想法都實現了,已經退兵了。所以在這個時候,針對外國人的“自強”運動只是“一項更積極和更長遠的政策”,而不是一個急迫的問題。

另外一個方面,他們覺得對待守規矩的外國人,不一定非要使用武力,給點小錢就可以解決的問題,為什麽要動武呢?

相對於外國人的侵害,國內有一個更重要而緊迫的問題需要處理,那就是太平天國。

1860年5月,太平軍集中兵力,大破清軍江南大營,洪秀全命令諸王東征,“限一月肅清回奏”186。忠王李秀成、侍王李世賢、英王陳玉成等分路東下,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奪取了常州、蘇州兩府的大部分地區和鎮江、松江兩府的部分地區,兵鋒直指上海。自1860年6月至1862年10月,太平軍三次進攻上海,進行了多次激烈的戰鬥。

太平軍要攻打上海,這是個很嚴重的問題,這不是因為上海是個大城市。那時的上海,不是中國商業中心,也就是一個縣城而已。問題的關鍵是它是1840年開放的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有大量的外國人住在這裏。清政府當然不是要保護外國人免受太平軍欺負,他是怕他們倆搞到一塊去,上海一旦丟失,那麽太平天國勢力就有可能借助上海的優勢地位,向“洋兄弟”們購買大量的先進武器,那將是對清統治者的最大威脅。

事實也正是這樣,太平軍跟洋人的關系一直不壞,他們對洋槍洋炮很感興趣,從起義開始他們就開始從“洋兄弟”手中高價購入洋槍洋炮,而洋人也樂於從倒賣軍火武器中發財。1862年4月,上海一間洋行一個月內就賣給太平軍洋槍3046支、子彈18000發、洋炮795門、火藥10947磅、炮蓋450萬個187。同年,忠王李秀成帳下已有“開花大炮多尊及洋槍二萬杆,其火器精利遠優於湘軍百倍,”作戰時“挾西洋開花炮自空下擊,子落則石裂鐵飛”。時人評論,“賊無技勇,……只重洋炮。夷人過昂其值,兵火後賊所掠之金銀,半歸夷人。”188

面對英法聯軍的堅船利炮,清政府還能無動於衷,面對太平天國的西洋火器,他們就坐不住了。1860年12月曾國藩上奏,主張購買外國船炮,說“火輪船”“可以剿發逆,可以勤遠略”,為“今日救時之第一要務”189。

怎麽購買?這時有人幫忙了。1861年,代理中國海關總稅務司,英國人赫德(RobertHart)向恭親王奕建議買英國船艦,用以進攻太平天國,“克復沿海失守各處”。這個建議很管用,鑒於“1860年西方的火力給他們留下了難以忘卻的印象”,“從此他們著了迷的想法是:只要有幾艘炮艦,就能輕而易舉地攻陷南京太平天國的要塞。”190

說辦就辦。於是清政府於1862年1月決定與赫德商議購買英國戰船及各種火器,募集外國水手軍官。所需費用則按赫德之議,在各地海關稅款中撥用。經過兩廣總督勞崇光的談判,決定以白銀65萬兩購買7艦,並委托當時在英國休假的李泰國購買軍艦並招募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