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同的洋務派

所謂洋務,也就是務洋,是指學習和使用西方先進技術。所有參與和支持洋務的人我們稱之為洋務派,事實上洋務派不是一個政治團體,也根本不是一個組織,而只是有這樣一個共同特點的人的統稱。洋務派在發展的過程中基本都是各自為政、互不隸屬的,而且相互之間也存在著競爭甚至發生攻訐的現象,因此,也自然形成一種對洋務運動的掣肘。大家知道翁同龢並不是一個思想保守和僵化的知識分子,但是由於他和李鴻章的積怨,所以甲午海戰時主管財政的翁同龢還是擺了李鴻章一道,海戰失敗,洋務運動失敗。當然,這也不能全怪翁同龢。

1.奕(1832-1898年)

恭親王奕,道光第六子,鹹豐異母弟。雖幼時聰明好學,但終未奪得皇帝位。1860年,英法聯軍進攻北京,鹹豐帝逃往承德,奕臨危受命,擔任議和大臣,分別與英、法簽訂了《北京條約》。主持議和以及大量的善後事宜使他贏得了西方的好感,為他以後外交活動創造了條件,當然他也通過議和奠定了自己在中國政治格局中的地位。

1861年,成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奕受命主事。鹹豐帝過世,奕與慈禧太後合謀發動辛酉政變,成功奪權,被授予議政王之銜,成為實力派人物:擔任軍機處領班大臣,全面控制了中樞機關;兼宗人府宗令和總管內務府大臣,控制皇族事務和宮廷事務大權;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王大臣,主管王朝外交事務。自此總攬清朝內政外交,權勢赫赫。

十九世紀六十至九十年代,奕重用地方實力派,大搞洋務運動,與列強極力維持和局,借師助剿,終於鎮壓了太平天國,贏得了“同治中興”。但由於其媚外,親近列強,為清流派所鄙視,被呼為“鬼子六”。

1884年(光緒十年),中法戰爭失敗,慈禧太後因“委靡因循”免去他的一切職務。1894年,中日戰爭期間再次起用,管理總理衙門,授軍機大臣,總理海軍,督辦軍務,節制各路統兵大臣,但再無作為。1898年病死,時年66歲。

2.曾國藩(1811-1872年)

曾國藩,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也是近代中國最有爭議的人物。

生於一個地主家庭,其父比較笨,曾童試17次不第,於是在家設館授徒。曾國藩5歲在家識字,6歲入其父私塾讀書。然而曾國藩遺傳了父親的特質,也比較笨,幸好勤奮好學,勤以補拙,22歲考取秀才,23歲中舉人,28歲會試中第三十八名貢士,試後改名曾國藩,朝考選翰林院庶吉士。從此之後,他一步一階地踏上仕途之路,並成為軍機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門生,在京十年七遷,連躍十級,39歲升授禮部右侍郎,署兵部右侍郎,40歲兼吏部左侍郎。

仕途正順時,母親去世,回籍奔喪,那是1852年10月,曾國藩42歲。那一年,太平軍在湖南鬧得正歡。

第一章已經說過,十九世紀中期的八旗已經不再是一支有作戰能力的部隊,面對帶著宗教狂熱的太平軍,不堪一擊。清政府不得不尋求其他的力量去對抗太平軍。

1853年,借著清政府尋求力量鎮壓太平天國的時機,曾國藩趁勢在其家鄉湖南建立了一支地方團練,稱為湘勇。1854年2月,曾國藩發表了《討粵匪檄》,開始了整整十年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的艱苦歷程,雖屢敗,但屢戰,成為中國南方地區與太平軍作戰的主力。1864年,湘軍在其弟曾國荃的率領下攻下天京,曾國藩成為鎮壓太平天國的“功臣”,被封為一等勇毅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但他也因其用刑苛酷,殺人過多,被人稱為“曾剃頭”、“曾屠戶”。

曾國藩是洋務運動的首領,盡管世人對他褒貶不一,他對洋務運動的貢獻卻是不可磨滅的,籌設安慶內軍械所,創辦江南制造局,派遣首批赴美留學生,最大的功勞是帶出了一個好學生李鴻章。

3.李鴻章(1823-1901年)

李鴻章比曾國藩小12歲,安徽合肥人,淮軍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晚清重臣,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201

與曾國藩相同,李鴻章6歲進入家館棣華書屋學習,但與曾國藩不同的是他“少年聰慧”,也不如曾國藩勤奮好學,愛睡懶覺。

1845年,23歲的“官二代”李鴻章入京會試落榜,在時任刑部郎中的父親的引領下,“遍交海內知名士,去訪京師有道人”202(可能其外交家的基礎就從這打起),後以“年家子”203身份投入35歲的翰林院侍講學士曾國藩門下,學習經世之學,奠定了一生事業和思想的基礎。1847年,25歲的李鴻章考中進士,選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好像比曾國藩快了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