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者的下場

歷史的發展,不是體現在朝代的變化,而是體現在制度的變化,從秦到清,雖不斷變化名稱,但是我們都稱之為封建社會,就是因為制度上沒有本質的變化。而制度的變化,是需要通過不斷地改革完成的。我們經常說革命是歷史發展的動力,事實上,革命只實現了政權的轉移,而真正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還是靠制度改革。

韓愈有首《贈張籍》,其中兩句:“君來好呼出,踉蹌越門限。”我覺得用這兩句詩來表述中國歷史的發展歷程是最恰當不過的了。歷史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也不是一條直線走下去的。理想總是很美好的,但是現實的發展卻要受到各種客觀條件的限制,使得歷史發展的步伐不得不踉蹌著越過各種門檻。

從中國歷代的改革家那裏,我們可以看到歷史的這種真正踉蹌的姿態。中國的改革家很多,我們可以選幾個重要的總結一下。

1.商鞅(約前395年—前338年)

商鞅,戰國時沒落貴族的後裔,衛國人,從小就“好刑名之學”,專研以法治國,受李悝、吳起等人的影響很大。他見衛國勢弱,就跑到魏國,“求事於魏相國公叔痤”,並做了公叔痤的家臣,很受重用。

不久,公叔痤病重,死前告訴魏惠王,“公孫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為相。王既不用公孫鞅,必殺之,勿令出境。”345魏惠王沒太在意,既沒用他也沒殺他。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下令求賢,30歲的商鞅應召入秦,進獻富國強兵之策。

公元前359年,商鞅被封為左庶長346。

公元前356年,第一次變法:(一)頒布嚴厲的法律,制定什伍連坐制度,增加肉刑、大辟、鑿顛、抽肋、鑊烹等刑罰。太子駟犯法,商鞅公正執法,處罰了老師公子虔。公元前346年,公子虔又犯了其他法,遭劓刑。(二)獎勵軍功,建立二十等軍功爵制,爵位越高,相應的政治、經濟特權越大,爵位高的還可以“稅邑三百家”,也可以用爵抵罪或贖罪。除國君嫡系以外的宗室,沒有軍功就取消其貴族身份,貴戚凡是沒有軍功的,不能享受貴族特權。(三)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特別獎勵墾荒。凡從事工商業和因不事生產而貧困破產的人,連同妻子、兒女沒入官府為奴隸。(四)強化中央對地方的全面控制,剝奪舊貴族對地方政權的壟斷(這一點為以後郡縣制的創建埋下了伏筆)。

公元前350年,第二次變法,(一)“開阡陌封疆”,國家承認地主和自耕農的土地私有權,在法律上公開允許土地買賣。(二)普遍推行縣制,“集小鄉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347

前340年,商鞅奉秦孝公命令攻打魏國,魏將公子昂原是商鞅在魏國時的朋友,商鞅就請公子昂和談,毫無防備之心的公子昂如約而至,可是商鞅卻在會談後生擒了公子昂,並趁機大破魏軍,迫使魏國交還過去奪走的西河地。魏惠王說,“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348

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謀反。商鞅逃至邊關,要住客棧,結果因未出示證件,店家害怕“連坐”不敢留宿;想逃往魏國,魏國人又因商鞅曾背信棄義打敗魏國,也不願收留。走投無路的商鞅回到他的封地——商邑,秦國發兵討伐,“殺商鞅於鄭國黽池”。死後,商鞅被秦惠王處“車裂之刑”,並滅族。

2.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

王莽,祖父王禁,是個嗜酒好色的小吏,因妻妾眾多而有八子四女,王莽父親王曼,行二,早死。

王氏家族的興起,皆因二姐王政君。公元前53年,18歲的王政君應選入宮。那時太子劉奭的愛妃司馬氏剛死,心情憂郁,無心選妃,情勢所迫,隨手一指,相貌平平的王政君就成了太子妃。更幸運的是侍宿一夜竟然懷孕了,就是後來的漢成帝劉驁。

公元前49年,皇太子劉奭即位,史稱漢元帝,王政君升級為皇後,嶽父王禁被封為陽平侯。

公元前42年,王禁去世,其長子王鳳繼承侯位,被任命為衛尉、侍中之職349。

公元前33年,劉驁即位,皇後王政君升格為皇太後,王氏家族再一次發達。成帝即位後第一件事是加封舅舅王鳳為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此後,成帝又照太後的意思,於一天內,同時封太後的其余五個弟弟(王崇已先受封,王曼早死)為侯。

據說王莽相貌極醜350,再加上其父親王曼早死而未被封侯,所以他在王氏家庭中的地位可想而知。但年輕的王莽內外兼修,對內孝敬寡居的母親,照顧兄長的遺孀,耐心教育頑皮的侄子,對外則結交一些英俊的朋友,又拜當時著名的學者陳參為師。攻讀經書孜孜不倦,待人接物恭敬有禮,尤其是侍奉執掌大權的伯父、叔父們,更是小心翼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