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者的下場(第2/5頁)

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王莽從不跟堂兄弟們去尋歡作樂,而是潔身自好,表現得謙恭謹儉、溫文爾雅,處處表現出一個年輕儒者的風範,由此得到了人們的廣泛贊譽。

公元前22年,執掌朝廷大權的伯父王鳳病倒了,“莽侍疾,親嘗藥,亂首垢面,不解衣帶連月。鳳且死,以托太後及帝,拜為黃門郎,遷射聲校尉。”351於是王莽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因其從不以自己為尊,清廉儉樸,致使朝野一片稱贊,因而仕途也一帆風順。公元前8年,38歲的王莽出任大司馬。

公元前7年,漢成帝駕崩,劉欣即位,是為哀帝。傅太後與丁皇後的外戚得勢,王莽只得卸職隱居於封地新都,閉門不出。

公元前1年,漢哀帝又去世了,王政君重新掌權,詔命王莽再任大司馬,錄尚書事,兼管軍事及禁軍。其後,擁立9歲的漢平帝登基,由王莽代理政務,得到朝野的擁戴,被看作是“周公在世”。

公元6年2月4日,漢平帝劉衎病死。立年僅2歲的劉嬰(孺子嬰)為皇太子,王莽暫代天子朝政,稱“攝皇帝”或“假皇帝”。

公元8年,王莽逼迫王政君交出傳國玉璽,接受孺子嬰禪讓後稱帝,改國號為“新”,宣布推行新政,實行全面的改革,史稱“王莽改制”。

他的改制是大幅度的。

在政治上,根據儒家經典,將一大批政府機構和官職改換名稱,如更大司農名為羲和,後改為納言,改大理為作士,太常為秩宗,大鴻臚為典樂,少府為共工等;根據古籍,更改了“秩祿之號”,還按照傳說的周制大封五等諸侯共796人,附庸1511人352。

在經濟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實行井田制,什一而稅;稱奴婢為“私屬”,不得買賣;“張五均”353,“開賒貸”354,“設六筦”355,向取利於名山大澤的養蠶、紡織、縫補、工匠、醫生、巫、蔔、樵夫、漁民、獵戶及商販征收山澤稅;

在對外關系上,以“天無二日,土無二王”為由,將西域各國的王改封為侯。

另外,王莽還在教育、祭祀、法律、音樂、漏刻(計時工具)、建築、歷法、度量衡、車輛制作的方面也做了大量的改革,甚至還改了許多地名。

公元23年,綠林軍攻入長安,商人杜吳殺死了王莽,“取其綬而不知取其璽”,校尉公賓就“斬莽首”,屍體則被爭奪的士兵肢解了。幾天後,“懸莽首於宛城市”356,當地“百姓”紛紛拿石頭砸,據說還有人把他的舌頭割下來吃了。後來,王莽的頭骨被處理了,刷了油漆,收藏到皇宮武庫裏,並且一直收藏了二百七十多年。

3.王安石(1021年—1086年)

王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強,受到了較好的教育,成年後仕途順利。

多年的地方官經歷,使王安石深刻地認識到宋朝社會存在的嚴重問題,“內則不能無以社稷為憂,外則不能無懼於夷狄”。1058年,有社會責任感的中年王安石寫了一份長達萬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分析了宋朝內憂外患交織、財政日益困窮、風俗日益敗壞的形勢,提出了變更天下弊法以及培養大批適應變法革新需要的人才的迫切性。要求宋仁宗以漢、唐兩代王朝的覆亡為前車之鑒,果斷實行變法。他還提出了“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的理財思想。這封言事書受到了一般官僚士大夫的稱贊,卻沒有從最高統治集團中得到任何反應。

1067年,20歲的宋神宗即位後,由於對疲弱的政治深感不滿,所以即位後就命王安石推行變法,以期振興北宋王朝。

1069年2月,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實宰相之職”),主持變法。陸續實行了均輸、青苗、農田水利、募役、市易、方田均稅、將兵、保甲、保馬357等新法。圍繞富國強兵這一目標,堅持“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358,得罪了不少人。

1073年,蝗蟲成災,繼又大旱。1074年3月,京城安上門的監門鄭俠畫了一幅《流民圖》,寫了一篇《論新法進流民圖疏》,說大旱皆因王安石變法,稱:“臣謹以逐日所見,繪成一圖,但經眼目,已可涕泣,而況有甚於此者乎?如陛下行臣之言,十日不雨,即乞斬臣宣德門外,以正欺君之罪”359。“神宗反復覽圖,長籲數四,袖以入,是夕,寢不能寐”360。第二天,青苗、免役法“暫停追索”,方田,保甲法一起罷除,共采取了十八條措施。

三天後,大雨瓢潑,“遠近沾洽”361!這讓宋神宗大受刺激。

1074年4月,“眾疑群謗”之中的王安石第一次罷相,再任江寧知府,變法運動由韓絳、呂惠卿等人繼續執行,引起朝中大臣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