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削藩帝國最驚險的時刻(第2/17頁)

公正地說,康熙削藩是非常冒失的,正如國外學者評價,削藩差點葬送了整個大清帝國,雖然最後叛亂被平定,但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八年來民不聊生,死傷枕藉。削藩的行為是沒有錯的,錯就錯在沒有選好時機,沒有采取正確的手段。

我們還是來看看整個事情的經過吧!

早在康熙六年之前,禦史大夫楊素蘊等人就彈劾吳三桂擅權不法,不過當時清廷懾於吳三桂的權勢,非但沒有對吳三桂采取手段,反而重罰彈劾的官吏,安撫吳三桂。

事實上,在四大輔臣輔政時期,清廷就已逐步削弱三藩權力。吳三桂在征討雲貴的時候,為了方便統一調度,順治授予他“大將軍印”。吳三桂平定雲南後,按照規定應該上交,但是吳三桂卻遲遲不交。後來,還是大臣找到吳應熊,對這個駙馬說:“以前,永歷在緬甸那邊鬧事。所以才給你父親一個將軍印,為的是方便他調度。現在天下已定,你父親還留著這東西,到底是何居心?”

吳應熊一聽,顯然是朝廷派這個大臣來向自己討將軍印的,連忙飛書一封給父親。吳三桂無奈之下,忍痛歸還將軍印。

讓康熙無法容忍的是,吳三桂在自己的獨立王國裏,設置關稅,圈占土地,掠奪人口,自行選派官員,稱為“西選”。三藩就像大清國養的三頭老虎,這三頭老虎不但不做事,反而消耗龐大,以順治十七年為例,清廷的財政收入是兩千六百萬兩,光雲南一省就要九百萬兩。《聖武記》中說:“天下財富,半耗於三藩。”

三藩憑什麽開口要這麽多錢呢?主要是用於軍餉。三藩在邊疆故意制造戰火連天、天下還未平定的局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三藩的一種策略。

當年,經略洪承疇來到雲南的時候,吳三桂請教他如何保住自己的地位。洪承疇回答說:“不要讓雲南一日太平,只有天天出亂子,你才能保住地位擴充勢力。”洪承疇一語道破法門,讓吳三桂受益匪淺。

三藩將兒子送到京城入侍,實際上是做人質,表示忠心。康熙表面上也給予他們優厚地位,招他們為駙馬,提升他們的爵位。康熙七年,提拔吳應熊等人為太子太傅。這樣一來,清廷的一些機密消息很快就傳到三藩那裏,這是清廷之前沒有想到的。而且,三藩之間也互相聯姻,將利益關系聯系得更緊密。

康熙十年(1671年)正月,靖南王耿繼茂上疏說自己舊病復發,沒有能力處理軍務,希望把這個職位交給長子耿精忠。康熙想了想,準許耿精忠接管軍務。同年十一月,尚可喜也上疏請求讓長子尚之信接替自己。這些康熙都準許了,為了安定三藩的心,他還不斷派人給三藩送去貴重物品。

三藩都是老江湖了,康熙的這些做法當然不能取得他們的信任。在內心深處,三藩對康熙是極為不信任的,他們相信兔死狗烹的事情遲早都會發生,現在只是醞釀而已。

在三藩中,尚可喜可以說是最想明哲保身的一個人。早在順治十年的時候,他就以東西平定自己又有病為借口,提出解兵養老。順治很奇怪,他居然挽留他,勸他“不必遽以病情”。順治十二年,尚可喜又提出想回遼東故地養老。順治又不同意,當然當時廣東的局勢還沒有穩定,還需要尚可喜壓住局面。

從尚可喜三番兩次的表現看,說明他內心深處非常擔心有朝一日遭遇殺身之禍。

吳三桂底氣比尚可喜要足一些,他抱著邊走邊看的態度,不排除有一天造反的可能,畢竟吳三桂造反也不是一次兩次了。經過洪承疇的點撥後,吳三桂非常希望雲南多事,即使沒有事,他也要弄出一些事情來。

康熙二年(1663年),吳三桂派兵征剿當地的少數民族,搗毀他們的巢穴,捉拿他們的首領。這麽做一方面可以伸手向清廷要軍餉,另一方面也可以擴大自己的地盤。康熙四年,雲南的一些酋長聯合起來抗清,吳三桂奉命鎮壓。到康熙六年的時候,雲貴一帶的局勢才逐漸安定下來。

雲貴一安定,吳三桂心裏就發慌。只有邊境不斷滋事,他才能睡得安穩。

為了制造緊張局勢,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吳三桂向朝廷報告說蒙古幹都台吉進攻麗江,敵人大軍入境,雲南全省人民人心惶惶。為了安定人心,吳三桂決定親征,為大清國的和諧做出應有的貢獻。

其實,當時根本就沒有蒙古入侵的事,蒙古只是要求和吳三桂通商。吳三桂虛張聲勢,故意渲染戰爭的假象。隨後,吳三桂又誆騙清廷,聲稱蒙古已經撤兵,現在是隆冬時節,估計敵兵暫時不會過來。吳三桂還說已經吩咐各營官兵嚴密防守,自己暫時班師大本營。